[实用新型]双重密封阀门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18976.4 | 申请日: | 2007-03-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13971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30 |
发明(设计)人: | 陈长清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长清 |
主分类号: | F16K13/00 | 分类号: | F16K13/00 |
代理公司: | 东莞市创益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李卫平 |
地址: | 523000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双重 密封 阀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管路系统的阀门技术领域,特指一种双重密封阀门。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外管路系统中使用的阀门装置主要有截止阀、闸阀、柱塞阀、球阀等,而截止阀是通过阀芯沿阀座的中心线上下移动来切断或接通管路,使用极为普遍,然而,这种阀门最大的不足之处是:阀芯无定位,上下运行时受流体的影响而晃动,使之与阀座的密封接触带不稳定,同时,由于流体夹带的杂质、流体污垢遗留在密封面上,使阀门的密封性能变差,导致在阀门处于关闭状态时,仍有流体外溢,而在打开状态下,阀体与阀杆之间由于密封不好,也会有流体外溢,造成液体的无端浪费,若该阀门控制的是危险的液体时,则会造成比较严重的事故发生。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双重密封阀门,当阀门在关闭状态时,有双重密封对流体进行密封,当阀门在打开状态时,阀芯又可对阀体及阀杆进行密封。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双重密封阀门,由阀体、阀杆、上阀芯和阀座组成,上阀芯通过阀杆的上下移动,带动上阀芯的打开或关闭,其特征在于在上阀芯的底部设置有下阀芯,在下阀芯的柱形体上设置有凹槽,在凹槽内设置有“O”型密封圈,“O”型密封圈与阀座的圆柱型开口的内壁可形成对阀门进水口的一道密封。
上述的下阀芯的连接关系是,下阀芯套在定位环上,定位环焊接或螺纹连接在上阀芯底部的安装槽内,定位环连接好后,上阀芯的下密封面高出定位环的下表面,下阀芯的凸台的外环面与上阀芯之间、定位环的内环面与下阀芯的外表面之间均设置有径向间隙,“O”型密封圈套在下阀芯的凹槽内。
在上述的上阀芯的上部设置有上密封面,上密封面与阀体的内密封面配合可对阀体、阀杆与上阀芯之间进行密封。
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突出的优点是:
1、密封效果好:当阀门关闭后,下阀芯50上的“O”型密封圈40由于第一时间进入密封状态,而且该“O”型密封圈40在进入阀座20的进水口(加工成光滑的密封面)后,就一直处于密封状态,此时,无论下阀芯50向上或向下移动,“O”型密封圈40的受力状态保持不变,使阀门的密封状态良好,加之上阀芯30的下密封面302与阀座20的上密封面的接触密封作用,使阀门的密封性能可靠。
2、双向密封:当阀门关闭后,下阀芯50上的“O”型密封圈40和上阀芯30的下密封面302分别与阀座20的内密封面和上密封面接触进行密封,当阀门全开后,上阀芯30的上密封面301又与阀体10的内密封面101接触进行密封,使阀杆10的外表面不会有流体溢出。
3、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合理,易于制造,成本低廉,便于大面积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剖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上阀芯30、下阀芯50、“O”型密封圈40和定位环60的连接关系分解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上阀芯30、下阀芯50、“O”型密封圈40和定位环60结合在一起时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以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参见图1-3:双重密封阀门,由阀体10、阀杆70、上阀芯30和阀座20组成,上阀芯30通过阀杆70的上下移动,带动上阀芯30的打开或关闭,其特征在于在上阀芯30的底部设置有下阀芯50,在下阀芯50的柱形体上设置有凹槽502,在凹槽502内设置有“O”型密封圈40,“O”型密封圈40与阀座20的圆柱型开口的内壁可形成对阀门进水口的一道密封,而当将上阀芯30运动到最下端时,上阀芯30的下密封面302与阀座20的上密封面形成对阀门进水口的第二道密封,即实现了对进水口的双重密封。
上述的下阀芯50的连接关系是,下阀芯50套在定位环60上,定位环60焊接或螺纹连接在上阀芯30底部的安装槽内,定位环60连接好后,上阀芯30的下密封面302高出定位环60的下表面,下阀芯50的凸台501的外环面与上阀芯30之间、定位环60的内环面与下阀芯50的外表面均设置有径向间隙503、504,“O”型密封圈40套在下阀芯50的凹槽502内,当下阀芯50向下运动的过程中,下阀芯50与阀座20的中心线有偏移时,上述的径向间隙503、504可使下阀芯50作径向位移,以便使下阀芯50顺利地向下移动以关闭流体通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长清,未经陈长清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1897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动态混合器
- 下一篇:改性的层状填料以及它们用来制备纳米复合材料组合物的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