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变刚度变阻尼竖向隔振/震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04154.0 | 申请日: | 2007-04-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87578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16 |
发明(设计)人: | 常乐;闫维明;任珉;张向东;周福霖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E04H9/02 | 分类号: | E04H9/02;E04B1/36;E04B1/98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海天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慧 |
地址: | 100022***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刚度 阻尼 竖向 装置 | ||
1.变刚度变阻尼竖向隔振/震装置,包括上、下连接板(2、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上、下连接板(2、1)之间的具有较小的竖向刚度的预压弹簧(3)、较大的竖向刚度的变刚度补偿弹簧(4)、设置在预压弹簧(3)内的小油阻尼器、设置在补偿弹簧(4)内的大油阻尼器;其中,变刚度补偿弹簧(4)位于下连接板(1)的中心,底端与下连接板(1)固定,上端穿入固定在上连接板底面上的第一补偿支座(11)的第一预留孔(17)中,使补偿弹簧上端处于无约束状态;预压弹簧(3)分布在变刚度补偿弹簧(4)周围;上连接板(2)底面上固定有多个第二补偿支座(12),第二补偿支座(12)上设有竖向连通孔(20),横向第二预留孔(13);大油阻尼器底端与下连接板(1)固定,其上端受与它对应的第二补偿支座(12)的约束;小油阻尼器底端与下连接板(1)固定,其上端受与它对应的第二补偿支座(12)的约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刚度变阻尼竖向隔振/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大油阻尼器和小油阻尼器在上、下连接板(2、1)中间呈十字形排列,即大油阻尼器在中间,小油阻尼器分布在四个角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刚度变阻尼竖向隔振/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大油阻尼器由第一油箱(15)、第一拉杆(5)、第一孔隙(7)、第一油(6)和大栓孔(18)构成,第一油箱(15)内充满第一油(6),第一拉杆(5)底板置于第一油箱内部,将第一油箱分为两个空间,第一油只能通过第一拉杆上的第一孔隙(7)在两个空间内流动,大栓孔(18)位于第一拉杆(5)的上部;第一拉杆(5)上端插入与其对应的第二补偿支座(12)的连通孔(20)中,用剪切螺栓(14)穿过第二预留孔(13)与拉杆上的大栓孔(18),并在竖向留有一定空隙。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刚度变阻尼竖向隔振/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小油阻尼器由第二油箱(16)、第二拉杆(8)、第二孔隙(10)、第二油(9)和小栓孔(19)构成,第二油箱(16)内充满第二油(9),第二拉杆(8)的底板置于第二油箱内部,将第二油箱分为两个空间,第二油只能通过第二拉杆上的第二孔隙(10)在两个空间内流动,小栓孔(19)位于第二拉杆(8)的上部;第二拉杆(8)上端插入与其对应的第二补偿支座(12)的连通孔(20)中,用剪切螺栓(14)穿过第二补偿支座(12)上的第二预留孔(13)与拉杆上的小栓孔(19),并在竖向留有一定空隙。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刚度变阻尼竖向隔振/震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预留孔(17)为椭圆形,补偿弹簧(4)的上端穿入其中的部分能够在竖直方向上一定位移范围内自由滑动。
6.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变刚度变阻尼竖向隔振/震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二预留孔(13)为椭圆形,剪切螺栓(14)在第二预留孔(13)的竖直方向能够在一定范围内自由滑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刚度变阻尼竖向隔振/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下连接板(2、1),四周具有防止预压弹簧(3)失稳的折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工业大学,未经北京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04154.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