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厂汽轮机排汽废热回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720102432.9 | 申请日: | 2007-09-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10198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9-03 |
发明(设计)人: | 李福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福生 |
主分类号: | F01K17/00 | 分类号: | F01K17/00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科诚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左燕生 |
地址: | 050061河北省石家庄市新华区友***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厂 汽轮机 排汽废热 回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能回收利用,尤其涉及电厂汽轮机排汽废热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热电厂普遍采用将低温补充水直接补入除氧器内利用高质量的蒸汽进行加热,尤其是将大量环境温度的低温水补入除氧器,更增加了高质量蒸汽的使用量,降低了蒸汽作功的能量,进一步增加了热量消耗。而同时,汽轮机作功后排汽的热量被凝汽器冷却水冷却后大量排放,使得这部分能量未得到回收利用,既增加了电厂的能源消耗,加大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又对环境造成了污染。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对现有电厂凝汽器进行改进,以回收汽轮机排汽废热,克服现有技术缺陷。
本实用新型目的通过以下方式实现:这种电厂汽轮机排汽废热回收装置包括与汽轮机连接的凝汽器,其特征是在凝汽器上端排气通道内设有喷水雾化器,所述喷水雾化器主体形状为一圆形环管或方形环管结构,环管上焊接一冷却水接口,环管环壁上均匀布设有喷孔和/或喷头。
上述喷孔或喷头的角度、数量、直径以有利于喷水与汽轮机排汽的充分混合,以最大限度吸收汽轮机排汽的热量。
作为对本适用新型的改进,所述环管为单环管或多环管,多环管即不同管径的环形管布置在排气通道的不同水平位置。
作为对本适用新型的改进,所述环管为单层环管或多层环管。
作为对本适用新型的改进,所述环管还可为多层半圆形环管,半圆形环管间沿凝气器轴向平行设置在凝汽器内形成多层环管。
作为对本适用新型的改进,所述喷水雾化器主体形状为单直管或多直管结构,直管上均匀布设有喷孔或喷头。
本实用新型取得的技术进步:由于在汽轮机的排汽通道内装设喷水雾化器,这种喷水雾化热量回收装置可将补充水先在该热量回收装置内充分雾化后与汽轮机排汽充分混合,最大限度吸收汽轮机排汽的汽化潜热,吸收排汽的热量后,再经低压加热器加热、除氧器加热除氧、高压加热器加热后进入锅炉,从而提高补充水温和凝结汽轮机排汽,并节约数量可观的冷却水,增加了发电量,提高了汽轮机循环热效率,减少了热量损失,达到了节能降耗、降低企业生产成本的目的。经计算,向凝汽器内每小时补充1吨低温水,一般可回收汽轮机排汽的热能折合热量为20934KJ/kg(5000大卡/kg)的原煤4kg,如果机组年运行工业供汽8400小时,可节约原煤33.6吨,既回收了热量,又降低了煤耗,本实用新型成本低,维修工作量极小,节能效果显著,又可有效减轻环境污染,具有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和推广利用前景。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喷水雾化器装设喷头示意图。
图3为图2喷水雾化器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A-A向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如图1、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涉及的这种电厂汽轮机排汽热量回收装置是在现有技术基础上做出的改进,既在现有与汽轮机连接的凝汽器1之间内部装设一喷水雾化器。可根据蒸汽通道内布置的实际位置,该喷水雾化器主体为一与设备结构、流量相匹配的圆形环管(或方形环管)结构,沿径向在圆形环管1上焊接一冷却水接口5,该接口5与凝汽器1外壁上开设的进水口相接,环管1环壁上均匀布设有喷孔3,喷孔3的角度、数量、直径以有利于喷水与汽轮机排汽的充分混合,以最大限度吸收汽轮机排汽热量,该喷水雾化器装设于凝汽器1上端的排气通道内。
实施例2:如图2、图3、图4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是在圆环形管2(或方形环管)环壁上均匀装设喷头4,喷头4的数量和角度应有利于喷水与汽轮机排汽充分混合。
实施例3: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是环管为多环管结构,即不同管径的环管在凝汽器1上端排气通道内形成同心、多层且平行设置。
实施例4: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是环管为半圆形环管结构,即多个单半圆环管在凝气器1上部空间内轴向设置形成多层环管。
实施例5: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是在排汽通道内设置单直管或多直管结构,直管上均匀布设喷孔或喷头。
本专业普通技术人员或一般技术人员除依据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实施方式外,还可在喷水管上设置喷孔和喷头的混合型结构并以单层或多层布置在排汽通道内。这些方式都应理解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受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限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福生,未经李福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0243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