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制备充气球用模具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02148.1 | 申请日: | 2007-08-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92101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30 |
发明(设计)人: | 魏祥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魏祥宇 |
主分类号: | B29C33/44 | 分类号: | B29C33/44;B29C33/76;B29L31/54;B29L22/02 |
代理公司: | 衡水市盛博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付震夯 |
地址: | 053200***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制备 充气 模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模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制备充气球用模具。
背景技术
目前,用于颈椎牵引器等少量充气的充气球的用量越来越多。充气球一般采用橡胶或者乳胶等材料通过球形模具制成。在加工过程中,由于内模体表面不光滑,内模体与充气球内壁容易粘连,当取下模具时,容易将充气球撕裂,并且需要使劲磕打内模体,磕打过程中也容易造成充气球破裂。对于由多瓣组成的内模体来说,这种现象更加明显,两瓣交界处的缝隙会随着模具的使用次数增多而逐渐增大,缝隙内会被填料填充,造成内模体与充气球内壁粘连。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就是提供一种容易从模具上取下充气球且不会造成充气球破裂的制备充气球用模具。
为实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包括外模体和设置有把手的内模体,在所述的把手内设置有充气通道,在所述的内模体上设置有充气孔,该充气孔通过所述的充气通道与充气机构连接。
其附加技术特征为:所述的内模体包括若干个分瓣体,所述分瓣体通过瓣体固定机构固定在一起;在所述的每个分瓣体上均设置有充气孔;所述的分瓣体为四块。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制备充气球用模具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其一,由于在所述的把手内设置有充气通道,在所述的内模体上设置有充气孔,该充气孔通过所述的充气通道与充气机构连接,充气球成型后,向内模体内充气,充气球内壁面与内模体脱离开,取下时不用磕打内模体,充气球很容易从内模体取下;其二,由于内模体包括若干个分瓣体,所述分辨体通过瓣体固定机构固定在一起,对于使用橡胶材料生产时,分别将分瓣体取出,防止了由于取出内瓣体时而撕裂充气球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制备充气球用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多个分瓣体组成的内模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轴向切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制备充气球用模具的结构和使用原理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制备充气球用模具包括由金属材料制成的外模体1和内模体2,内模体2上设置有把手3,在内模体2上设置有充气孔4,在把手3内设置有充气通道5,充气孔4通过充气通道5与充气机构连接。当填料经加热制成充气球后,向充气球内充气,充气球很容易与内模体2分离。
如图2和图3所示,为了使得内模体2更容易从充气球内脱出,而不撕裂充气球口,内模体2包括若干个分瓣体21,该分瓣体21通过瓣体固定机构22固定,并且在每个分瓣体21上均设置有充气孔4;分瓣体最好为四块,当然,分瓣体21也可以为两块或三块,或者为四块以上的多块。瓣体固定机构22可以如图3所示,在分瓣体21上两端部设置有环型凹槽23,在分瓣体21上两端设置有带有与环型凹槽23向匹配突起24的螺母25,当然,瓣体固定机构22也可以设置成其他能够将分瓣体21固定在一起且容易拆分的其他现有机构。
使用时,将填料填入外模体1和内模体2之间,经过加热,填料制成充气球,然后通过充气通道5、充气孔4向充气球与内模体2之间充气,充气球和内模体2在气体的作用下分离,可以将内模体2方便地从充气球中取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魏祥宇,未经魏祥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0214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整体空心水泥柱生产设备
- 下一篇:一种电路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