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具有复合软密封结构的燃气闸阀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01963.6 | 申请日: | 2007-07-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68998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6-04 |
发明(设计)人: | 杨昌华;赵志亚;赵爱花 | 申请(专利权)人: | 阳泉阀门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K3/02 | 分类号: | F16K3/02;F16K3/314 |
代理公司: | 山西太原科卫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朱源 |
地址: | 045000***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复合 密封 结构 燃气 闸阀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用于燃气管道的闸阀,具体为一种具有复合软密封结构的燃气闸阀。
背景技术
燃气闸阀主要安装在大型钢铁、冶炼企业的高炉一侧的主煤气输送管道上,用于控制高炉煤气、焦炉煤气的回收利用,达到避免煤气排放失控、避免污染环境的目的,同时也用于控制煤气输配。随着高炉的大型化及炉龄运行周期增长,为避免煤气输配原因停炉等以至生产间断,要求装配的燃气闸阀与炉同寿命,同时闸阀安装在鼓风机前,检修鼓风机时,闸阀作检修盲板使用,要求具有防毒、避燃、防爆炸等作用,要求闸阀在使用期间,均能做到绝对可靠的“零”渗漏,达到工业工况的要求,为此,闸阀采用水或惰性气体进行密封,起主密封功能,确保煤气介质零渗漏,闸阀内的闸板密封面与不锈钢阀座密封面之间的软密封结构的作用是避免水或惰性气体在闸阀内泄漏,起辅助密封功能。
当闸阀全关时,依靠闸板密封面与不锈钢阀座密封面严密紧贴,使腔体里的水或惰性气体保持额定压力,可靠隔断管道煤气泄漏,当闸阀密封面之间有细微缝隙,造成水或惰性气体大量泄漏,压力失控,就会导致煤气等燃气介质泄漏,为保证闸板密封面与不锈钢阀座密封面之间严密紧贴,人们普遍在闸板密封面上设置氟橡胶垫,利用其硬度较小、质软等特点,起到防泄漏作用,但由于其耐磨性、抗老化等性能较差,长期使用,再进行注水试验,经常出现严重泄漏,影响闸阀“零渗漏”要求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其寿命短难以与高炉同寿命。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现有燃气闸阀存在闸板密封面与不锈钢阀座密封面之间仅为氟橡胶软密封,影响闸阀使用的安全性、可靠性以及使用寿命短等问题,提供一种具有复合软密封结构的燃气闸阀。
本实用新型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具有复合软密封结构的燃气闸阀,包括闸板、不锈钢阀座,闸板密封面上镶嵌有聚四氟乙烯垫,聚四氟乙烯垫上开有凹槽,凹槽内嵌固有氟橡胶垫。采用复合结构,即将聚四氟乙烯垫及氟橡胶垫有机组合在一起,氟橡胶垫置于密封结构表层,邵氏硬度为50-70,其质软,有良好的密封效果,实现软密封,深层采用聚四氟乙烯垫,邵氏硬度为110-130,有较高硬度,耐磨性较高,又有良好的抗老化功能,提高了闸板与阀座的密封性能以及耐磨擦、耐老化性能,满足多密封隔断闸阀对密封结构的免维护、寿命长于20年的要求,经过注水试验后,无任何泄漏,安全可靠,真正实现了“零渗漏”的目的。
所述的凹槽呈燕尾形,氟橡胶垫形状与凹槽形状相吻合,起到良好的固定作用。
所述的聚四氟乙烯垫高出闸板密封面3-4mm,氟橡胶垫高出聚四氟乙烯垫1.5-3m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在闸阀上设置复合软密封结构,由柔软的氟橡胶垫和硬度较高、抗老化性能较好的聚四氟乙烯垫组合而成,镶嵌在金属闸板上,不仅密封性能好,而且大大提高了密封结构的耐磨擦及耐老化性能,满足多密封隔断闸阀对密封结构的免维护、寿命长于20年(与高炉同寿命)以及零渗漏的要求,结构简单、合理,加工制作简便,使用效果好,极大地延长了多密封隔断闸阀的隔断寿命功能,满足了大型钢铁、冶炼行业对多密封隔断闸阀的工艺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复合软密封结构的示意图
图中:1-闸板 2-不锈钢阀座 3-聚四氟乙烯垫 4-凹槽 5-氟橡胶垫 6-电动装置 7-阀杆 8-阀盖 9-阀体
具体实施方式
具有复合软密封结构的燃气闸阀,包括闸板1、不锈钢阀座2,闸板1密封面上镶嵌有聚四氟乙烯垫3,聚四氟乙烯垫3上开有凹槽4,凹槽4内嵌固有氟橡胶垫5,聚四氟乙烯垫3高出闸板密封面3-4mm,氟橡胶垫5高出聚四氟乙烯垫1.5-3mm,所述的凹槽4呈燕尾形,氟橡胶垫5形状与凹槽4形状相吻合。
当电动装置6通过阀杆7使闸板降落关闭,闸板1密封面与不锈钢阀座2密封面在复合软密封结构的作用下紧密吻合,将压力水或惰性气体密封在阀的内腔,达到隔断管道煤气介质的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阳泉阀门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阳泉阀门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0196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