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色彩检测的新型探头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96107.6 | 申请日: | 2007-05-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34730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3-12 |
发明(设计)人: | 梁艳梅;杨立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开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J3/50 | 分类号: | G01J3/50 |
代理公司: | 天津佳盟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廖晓荣 |
地址: | 300071***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色彩 检测 新型 探头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色彩的光电检测领域,特别是一种用于色彩检测的新型探头。
【背景技术】
传统的目标检测强调形状信息的作用。然而,神经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色彩是物体的一个重要特征参数。人类可以分辨上千种色彩的深浅和强度的变化,却只能分辨二十几种灰度的变化。不能用灰度的不同来检测的目标常常可以借助色彩信息的不同来检测。因此基于色彩的目标检测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重视。比如,对印刷品色彩质量的检测、植物果实成熟与否的判断及异物的剔除,甚至目前关于皮肤的颜色定量及增生性瘢痕治疗效果的判断都涉及到色彩的检测。
对色彩的检测目前还主要是由人工来完成。而人类视觉具有主观性,个体之间会存在不同程度的色觉差异,在色彩检测中还会受到人的精神状态的影响,而且仅凭人的视觉不可能对某种色彩实现量化检测,这些因素最终都会影响到色彩的检测准确度。因此,需要建立一种客观的机器视觉来进行色彩检测。
在色彩的实际检测应用中,如果对采集的视场不加以限制,往往会造成采集的图像中有大量不需要的信息,而剔除这些信息会增加处理的复杂度,加大后续处理的计算时间。而且,采集视场太大,还会带进不必要的杂散光,使得采集的色彩发生色彩畸变,影响色彩检测的准确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色彩检测的探头,以限制成像范围,减小采集图像的尺寸,提高后续处理的速度,同时减小外界因素带来色彩畸变的影响。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问题设计了一种用于色彩检测的新型探头,包括壳体、照明光源、漫射聚光镜、透镜、光电探测器及光源与光电探测器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是一个前端开口、后端有后盖的长套筒;所述长套筒内装有固定在照明光源驱动电路板上与光电探测器形状相应的呈环状布置的照明光源,照明光源的后部固定有漫射聚光镜;所述漫射聚光镜的后面有通过透镜压环和与长套筒为螺纹连接的透镜座固定透镜;所述透镜座的后侧与后盖之间固定有光电探测器驱动电路板,光电探测器驱动电路板中心镶嵌光电探测器。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问题还设计了另一种用于色彩检测的新型探头,包括壳体、照明光源、漫射聚光镜、透镜、光电探测器及光源与光电探测器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是一个90°拐角形套筒,拐角形套筒的短筒在外端开口,拐角套筒的长筒前、后端分别有前、后盖;所述拐角形套筒的长筒内装有固定在照明光源驱动电路板上的与光电探测器形状相应呈环状布置的照明光源,照明光源的后部固定有漫射聚光镜;所述漫射聚光镜的后面有通过透镜压环和与拐角形套筒的长筒为螺纹连接的透镜座固定透镜;所述透镜座的后侧与后盖之间固定有光电探测器驱动电路板,光电探测器驱动电路板中心镶嵌光电探测器;所述拐角形套筒在拐角处,通过反射镜托架固定一个与拐角形套筒的长筒和短筒的轴线夹角为45°的反射镜。
本实用新型的色彩检测探头的优点是结构简单,手持、便携式。由于对成像的视场进行了限制,从而减小了后续处理的数据量,可以提高色彩检测速度。该实用新型的色彩检测探头可以应用于皮肤、增生性瘢痕、印刷品及纺织品等的色彩检测。
【附图说明】
图1为直形色彩检测探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拐角形色彩检测探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圆环状排列照明用光源的检测探头端面图;
图4为矩形环状排列照明用光源的检测探头端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照附图进行详细叙述。
图1所示是一种直形色彩检测探头。首先,从长套筒5的前端把漫射聚光镜4装入长套筒5,再把装有照明光源2的照明光源驱动电路板3装入长套筒5。然后,把透镜8装在透镜座7中,用透镜压环6固定。再把嵌有光电探测器10的光电探测器驱动电路板11固定在透镜座7上。它们之间的距离靠透镜座7的尺寸来确定。透镜座7外表面套螺纹与长套筒5连接。最后装上后盖12。电缆9中的电线及信号线分别接照明光源驱动电路板3和光电探测器驱动电路板11,供给电源并传导电信号。外套筒1与长套筒5用细螺纹连接,可以对成像清晰度进行微调。透镜8采用消色差透镜,以减小横向色差,提高成像质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开大学,未经南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9610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