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金属筋切断机用限位杆控制式离合器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94975.0 | 申请日: | 2007-01-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20504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2-13 |
发明(设计)人: | 陈振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市建科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F11/00 | 分类号: | B21F11/00;F16D11/00;F16D23/14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三利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蕴华 |
地址: | 300450天津市北辰区高科***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金属 切断 限位 控制 离合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金属筋切断机用部件,尤其涉及一种金属筋切断机用限位杆控制式离合器装置。
背景技术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建筑业发展迅速,市场上对金属筋切断机需求剧增。离合器是金属筋切断机上的重要部件,目前市场上常用的离合器装置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机械操纵压紧摩擦件,靠摩擦件的摩擦力传递转矩,这种结构可在高转速差下平稳结合,但其缺点是结构较复杂;另一种是手动杠杆操纵,靠主动件、被动件强制啮合传递,其结构简单,外形尺寸小,传递转矩大,但结合时有冲击和振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紧凑、体积小、传递转矩大、结合时冲击振动小、在高速下能平稳结合的采用新型离合控制机构的金属筋切断机用限位杆控制式离合器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金属筋切断机用限位杆控制式离合器装置,其特征是由外侧带离合限位凹槽的离合器组和设置于其外部的带有能够卧入与脱离离合限位凹槽的离合限位杆的操作架组成。
所述的离合器组是由依次套装在从动轴上的中心开孔且环孔周均布设置牙槽的离合齿轮、前端设有与离合齿轮牙槽啮合的齿牙且外侧设置离合限位凹槽的离合套、抵压在离合套尾端的压簧、与压簧固定连接的从动轴轴端压盖及一端固定连接轴端压盖另一端固定于设备壳体的拉簧组成。
所述的操作架是由离合限位杆和与离合限位杆固定连接的操作杆及操作杆控制机构组成。
所述的操作杆控制机构采用脚踏开关。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结构简单紧凑、体积小、传递转矩大、结合时冲击振动小、在高速下能平稳结合,制作工艺简单、易形成标准化、规模化生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详细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俯视图。如图所视,是一种金属筋切断机用限位杆控制式离合器装置,其特征是由外侧带离合限位凹槽12的离合器组和设置于离合器组外部的带有能够卧入与脱离离合限位凹槽12的离合限位杆3的操作架组成。上述的离合器组是由依次套装在从动轴4上的中心开孔且环孔周均布设置牙槽的离合齿轮1、前端设有与离合齿轮牙槽啮合的齿牙且外侧设置离合限位凹槽12的离合套8、抵压在离合套8尾端的压簧7、与压簧7固定连接的轴端压盖6及一端固定连接轴端压盖6另一端固定于设备壳体9上的拉簧5组成。上述的操作架是由离合限位杆3和与离合限位杆3固定连接的操作杆2及操作杆控制机构组成。本例中操作杆控制机构采用了脚踏开关13。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当操作架的离合限位杆3卧入离合套8的离合限位凹槽12时,受其限制,离合套8与离合齿轮1处于脱离状态。当金属筋切断机上的转动轴带动离合齿轮1沿图1中箭头10的方向转动时,向下踏动脚踏开关13,设于离合器组外部的与脚踏开关13连接的离合操作架的操作杆2沿图1中双向箭头11的下转箭头方向向外侧转动,此时与其固定连接的的离合限位杆3脱离开离合套8上的离合限位凹槽12,同时离合器组中的压簧7由于相对作用力将离合套8前端的齿牙嵌压到离合齿轮1上的均布牙槽里,从而离合套8随离合齿轮1转动,并通过离合套8带动从动轴4转动,金属筋切断机工作。当脚踏开关13断开时,操作杆2沿图1中双向箭头11的上转箭头方向向内侧转动,与其上端固定连接的的离合限位杆3进入离合套8上的离合限位凹槽12中,同时轴端压盖拉簧5把轴端压盖6往外拉,从而离合器组再度进入初始的脱离状态,如此反复形成离合工作循环过程,金属筋切断机则连续完成切断操作。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紧凑、体积小、传递转矩大、结合时冲击振动小、在高速下能平稳结合,制作工艺简单、易形成标准化、规模化生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市建科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未经天津市建科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9497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