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高电源抑制的带隙基准源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87102.7 | 申请日: | 2007-09-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97250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8-06 |
发明(设计)人: | 邹雪城;陈晓飞;刘占领;雷鑑铭;刘政林;郑朝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中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G05F3/24 | 分类号: | G05F3/24 |
代理公司: | 华中科技大学专利中心 | 代理人: | 曹葆青 |
地址: | 430074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源 抑制 基准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数模混合集成电路领域,具体为低功耗高电源抑制的Bi-CMOS带隙基准源,是一种结构简单、低功耗高电源抑制比的带隙基准电压源,尤其适合应用于混合集成电路的模/数转换器(ADC)、数/模转换器(DAC)中。
背景技术
在ADC、DAC混合集成电路设计中,片内集成的高性能基准源(Reference)不可或缺。随着电路系统的复杂化和数模混合信号的精致化,对ADC、DAC等混合集成电路的要求越来越高,从而对基准源的要求特别是对它的电源抑制要求也越来越高。
制作基准电压源,传统的做法是利用二极管的反向击穿特性。它是利用二极管与限流电阻配合,并通过调节流过自身的电流来抵消电源电压的变化对它造成的影响。但是,这需要很高的电源电压才能使二极管反向击穿,更重要的是它和电源电压的相关性较大,电源抑制比(PSRR)不理想。也有的是利用正向VBE来产生基准电压,但是这会使得温度系数很大。而带隙基准源由于其具有较低的温度系数、较高的电源抑制比以及稳定的输出等优点而备受青睐。
为了降低带隙的温度系数,人们一般都是通过温度一阶补偿的办法来达到目的。传统上的带隙基准源的电路结构如图(1),它的电源抑制性能不是很好,精度也不是很高,而且还对运放的失调非常敏感。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电源抑制的带隙基准源,该带隙基准源的具有低功耗和高电源抑制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高电源抑制的带隙基准源,包括自偏置电路、调整电路、带隙核心电路和启动电路;其中,带隙核心电路包括NPN晶体管Q1、Q2、Q6、Q7和Q8,PNP晶体管Q3、Q4和Q5,还包括电阻R1、R2、R3、R4以及电容C1;NPN晶体管Q1和Q2的基极分别接在电阻R3的两端,发射极连在一起,共同接在电阻R4上,电阻R4的另一端接地;NPN晶体管Q1和PNP晶体管Q3的集电极接在一起,NPN晶体管Q2和PNP晶体管Q4的集电极接在一起;NPN晶体管Q2和PNP晶体管Q4的基极电位相同,发射极电位均接在基准输出电压VREF上;PNP晶体管Q5的发射极接在基准输出电压VREF上、基极接在NPN晶体管Q2与PNP晶体管Q4的集电极上,NPN晶体管Q6的发射极接地、基极和NPN晶体管Q8的基极连在一起,而PNP晶体管Q5和NPN晶体管Q6的集电极接在一起,共同接在NPN晶体管Q7的基极;NPN晶体管Q7的发射极和基极分别接地和基准输出电压VREF;NPN晶体管Q8的集电极和基极连一起,接在电阻R3上;电阻R2的一端接在电阻R3上,另一端接在基准输出电压VREF上;电阻R1的一端接在NPN晶体管Q7的基极,另一端接在电容C1上;而电容C1的另一端接在PNP晶体管Q5的基极;基准输出电压VREF作为输出端接在外围的电路上;
启动电路在电源电压VIN上电时工作,产生电流并输送至自偏置电路中,以驱动自偏置电路导通;自偏置电路接收到启动电路提供的电流后开始导通,通过自身的偏置作用来产生与电源电压VIN无关的偏置电压,并输送至调整电路中,同时把启动电路关闭;调整电路接收到自偏置电路输出的偏置电压后,通过自身的调整作用来产生恒定的电流并输出至带隙核心电路中;带隙核心电路接收到调整电路提供的恒定电流后,通过自身的运转来产生带隙基准电压VREF,并把它作为整个带隙基准源的输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中科技大学,未经华中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8710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报文传输方法、系统及转发节点
- 下一篇:冷鲜肉复合保水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