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汽车排气污染物检测设备的传动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70496.5 | 申请日: | 2007-05-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27941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2-27 |
发明(设计)人: | 陈礼璠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同春机电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H35/00 | 分类号: | F16H35/00;G01M17/007 |
代理公司: | 上海正旦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磊 |
地址: | 200092上海市赤***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汽车 排气 污染物 检测 设备 传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环境检测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汽车排气污染物检测设备的传动装置。
背景技术
在汽车污染物排放检测设备中,电涡流机用作模拟汽车行驶阻力的加载设备。采用惯性飞轮满足试验汽车惯性质量的要求。现有汽车排污检测设备,其结构是将电涡流机与测功机滚筒直接连接(如图1所示)。其缺陷是当汽车在滚筒上低速行驶时,电涡流机工作特性恶化,电流剧增,功耗增加,不得不选用较大功率的电涡流机。同时,为满足模拟汽车惯量必须在较大范围内匹配飞轮惯量,使得飞轮惯量增加,内阻增加,使设备造价增加,控制精度降低。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廉、测试精度高的用于汽车排气污染物检测设备的传动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用于排气污染物检测设备的传动装置,由滚筒1、飞轮2、电涡流机3、增速传动机构4组成,其结构如图2所示。其中,滚筒1的输出轴连接增速传动机构4的输入轴,增速传动机构4的输出轴连接飞轮4的输入轴,飞轮2的输出轴连接电涡流机3的输入轴,其中增速传动机构4的传动比i>1。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增速传动机构为齿轮、皮带轮、同步带轮或链轮等中任一种。
本实用新型现有的电涡流机3与滚筒1之间加装一套传动比i>1的增速传动机构4,其传动比可按需进行选配。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如下:
使用时汽车驱动轮置于滚筒1上,并在其上行驶,驱动滚筒1组旋转,本装置开始工作,在滚筒1输出轴的驱动下,增速传动机构4转动,增速传动机构4带动飞轮2转动,飞轮2带动电涡流机3的转动。电涡流机3由控制系统按既定程序给予激磁电流,使汽车行驶在测试行驶循环的某一工况点,直至完成整个行驶循环。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使用本实用新型后,使电涡流机3在整个测试速度范围内保持在较佳工作特性区,尤其是改善汽车低速行驶的加载性能,提高测功机效率,节省能源。
由电涡流机3功率P计算如下式:
P=M×N/9550kW,
其中M为制动力矩,Nm,N为滚筒转速,rpm。
在相同的电涡流机3功率P下,当滚筒转速N提高后,制动力矩M降低,根据电涡流机3特性曲线,就可选用低功率等级的电涡流机3。
2、使用本实用新型后,可采用较小的飞轮2,与汽车的当量惯量相匹配。
飞轮2的作用是模拟汽车惯量,构成检测装置的基准惯量重要组成部分。飞轮2与电涡流机3连接,并且由滚筒1的输出轴驱动。飞轮2对滚筒输出轴的转动惯量转换到滚筒轴上时与传动比i有关:
J测功机=J滚筒+i2J飞轮+J其他转动部件
其中,J测功机为測功机的转动惯量,J滚筒为滚筒的转动惯量,J飞轮为飞轮的转动惯量,J其他转动部件为其他转动部件(如增速传动机构等)的转动惯量。
当传动比i>1时,在相同的飞轮惯量J飞轮下,就能得到较大的J测功机,或者,在相同的测功机惯量J飞轮下,所需采用的飞轮惯量就较小。
本实用新型采用电涡流机模拟汽车道路行驶阻力,并采用最佳转速匹配技术,使电涡流机工作在最佳工作区,同时降低对飞轮基准惯量的要求,从而达到减少能耗、提高测试精度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的检测设备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传动结构示意图。
图3为电涡流机特性曲线。
图中标号:1为滚筒,2为飞轮,3为电涡流机,4为增速传动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使用现有技术汽车排气污染物检测设备,电涡流机3采用KLOFT PAU P.7.1型,(最大制动功率为140-180Kw),飞轮2直径为Φ650、厚为80mm,滚筒1直径为Φ219mm。当汽车在加速模拟工况下以10km/h速度行驶时,需吸收26kW功率,此时算得滚筒1速度为242rpm,M=1025Nm。从图3的KLOFT电涡流机特性曲线上可见,此时工作点为A,电涡流机3选用P7.1型较合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同春机电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同春机电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7049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