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带回热器的冰箱制冷循环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60773.4 | 申请日: | 2007-12-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10676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9-03 |
发明(设计)人: | 童蕾;陈超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F25B41/00 | 分类号: | F25B41/00;F25D19/00 |
代理公司: | 广州知友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宣国华 |
地址: | 510515***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带回 冰箱 制冷 循环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冰箱制冷循环系统,尤其是涉及一种带回热器的制冷工质采用双元非共沸混合工质冰箱制冷循环系统。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传统冰箱制冷循环系统包括压缩机11,冷凝器13,毛细管12,冷冻室蒸发器15和冷藏室蒸发器14五个部件,且各部件依次相连构成制冷循环系统。其工作流程为:节流后的制冷工质沿导管流过冷冻室蒸发器15和冷藏室蒸发器14受热蒸发成低温蒸汽,该蒸汽经压缩机11做功压缩成高温高压汽体后送到冷凝器13释放热量,从冷凝器13出来的高压中温液态制冷工质经毛细管12节流后降温降压变成低温液态制冷工质送到冷冻室蒸发器15进入下一个循环。
冰箱作为家用电器的耗能大户,其节能技术的发展水平与应用对世界能源的应用有很大的影响。目前,国内冰箱生产厂家所普遍采用的节能方法基本上有以下几种:第一、减少冰箱的漏热;第二、优化结构;第三、采用高效压缩机。这是最直接有效的节能方法;第四、制冷系统的优化设计。而制冷循环系统的优化技术有:①降低压缩机开停机造成的耗能;②强化回热利用;③毛细管流量以及制冷剂充注量的优化等等。前面三种都可以有一定的节能效果,但也造成在生产成本方面的过高投入。到目前为止,许多制冷技术人员正在致力于具有节能效果好,结构简单合理,生产成本低的制冷循环系统的研究中。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带回热器的冰箱制冷循环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一种带回热器的冰箱制冷循环系统,包括压缩机,冷凝器,毛细管,冷冻室蒸发器和冷藏室蒸发器,且各部件依次相接构成制冷循环系统,还包括回热器A和回热器B,回热器A中的低压回流管连接于所述的冷冻室蒸发器出口和冷藏室蒸发器进口之间的通道上,回热器B中的低压回流管连接于所述的冷藏室蒸发器出口和压缩机进口之间的通道上回热器A中的高压输流管和回热器B中的高压输流管经导管串联后连接于毛细管的进口和冷凝器的出口之间。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回热器A中的回流管和输流管、回热器B中的回流管和输流管均采用并排紧贴管内逆流式布置。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毛细管贴附在冷冻室的内胆壁。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压缩机进口处的低压回气管规则地紧贴冷凝器末端管的外表面。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1)、由于本实用新型在增加了两个回热器和改变了毛细管的位置,这不仅可以减小冷藏室蒸发器与冷藏室之间的传热温差,而且能让回气管中制冷工质温度回升所需的能量能被冷却的冷凝系统充分吸收,降低火用损失,从而提高制冷系统的制冷系数,达到节能效果;(2)、本实用新型实现节能的同时只增加了两个回热器,结构简单合理,制造成本低。
附图说明
图1为传统冰箱制冷循环系统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冰箱制冷循环系统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制冷循环系统包括压缩机21,冷凝器23,毛细管22,冷冻室蒸发器25、冷藏室蒸发器24、回热器A和回热器B,回热器A中的低压回流管连接于所述的冷冻室蒸发器25出口和冷藏室蒸发器24进口之间的通道上,回热器B中的低压回流管连接于所述的冷藏室蒸发器24出口和压缩机21进口之间的通道上,回热器A和回热器B中的高压输流管经导管串联接后连接于毛细管22的进口和冷凝器23的出口之间。回热器A中的回流管和输流管、回热器B中的回流管和输流管均采用并排紧贴管内逆流式布置。
工作流程为:节流后的制冷工质沿导管流过冷冻室蒸发器25受热蒸发成低温汽液混合物,该低温汽液混合物在回热器A中与从回热器B出来的的高压中温液态制冷工质进行热交换后流向冷藏室蒸发器24,吸热蒸发后成为低温蒸汽,该蒸汽在回热器B中与从冷凝器23出来的高压中温液态制冷工质交换热量后送往压缩机21压缩成高温高压汽体,再送到冷凝器23,完成吸热升温过程;从冷凝器23释放热量后出来的高压中温液态制冷工质分别在回热器B和回热器A中交换热量后经毛细管22节流后降温降压变成低温液态制冷工质送到冷冻室蒸发器25进入下一个循环,完成放热降温过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未经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6077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