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摩托车用化油器的节油阀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54611.X | 申请日: | 2007-07-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90320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23 |
发明(设计)人: | 陈仁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仁勇 |
主分类号: | F02M7/12 | 分类号: | F02M7/12 |
代理公司: | 广州致信伟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郭晓桂 |
地址: | 528000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摩托车 化油器 节油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摩托车用化油器节油阀。
背景技术:
摩托车的燃油与空气混合后进入气缸中燃烧,当混合比例能保证燃油完全燃烧且无多余氧气进入气缸时,混合比过量系数α=1。如图1所示,传统的摩托车用化油器的节气阀装有油针11,油针具有锥形截面,插入出油孔12中。油针安装在节气阀上,随着节气阀的上下移动,调节油针的插入深度改变出油孔的有效出油面积,控制出油量的大小。这种节流阀结构简单、成本低,维护保养简单方便。但是在该结构状态下,只能在某个档位速度下达到最佳混合比,摩托车在实际运行时,档位和速度配合变化大,远不能满足在各种运行工况下的最佳混合比。同时震动较大,油针随之震动,其有效出油面积不稳定,出油量的变动幅度可达到±15%,就是在最佳混合比位置上,此时也会偏离理想状态,燃油不能充分燃烧;系统重复性差,影响发动机的效率;造成油耗大,废气污染物高。另外油针的安装误差和长期使用造成的磨损也会影响混合比的精确度。图中标号13为节气阀。
目前还有一种电喷供油系统,其中喷油器是电喷系统中的一个执行元件,即接受发动机控制单元(简称ECU)的喷油信号,定时定量喷出汽油。其实,喷油器就是一个电磁阀,喷油器内部有个电磁线圈,外面经插座与ECU相连,喷油器头部的针阀与衔铁连为一体。当电磁线圈通电时,便产生吸力,将衔铁和针阀吸起,打开喷油孔、燃油经针阀头部的轴针和喷孔之间的环形间隙高速喷出,并形成雾状,与空气很好地混合。使混合气在气缸内的燃烧更充分,也正是喷油器在燃油雾化方面比化油器更好,才保证了电喷发动机的燃烧更完全、废气污染物排放更少。电磁线圈不通电时,磁力消失,弹簧将衔铁和针阎下压,关闭喷孔停止喷油。
喷油器针阀的升程很小,一般为0.1mm~0.2mm,在百分之一秒左右的时间内开启和关闭,然而就是这0.1mm和百分之一秒保证了发动机的正常工作,因此,喷油器是一个精密装置。如果汽油中含有杂质,将会影响到喷油器的正常工作,为了避免喷油器被杂质堵塞,除了要在供油管路中安装燃油滤清器外,在喷油器尾部也都必须布置一个燃油滤清器。在设计制造方面,为了避免油管内汽油在高温下形成气泡,影响喷油效果,喷油器在进气管上的安装位置必须能保证较好地隔绝从发动机传来的热量,供油管路的布置也必须考虑到这一点。为此,该结构复杂,成本高、维修非常困难,要用专用电脑诊断仪才能维修。且对燃油品质要求较高,使用成本高,而摩托车市场呈乡村化趋势,这种电喷供油系统不能满足乡村使用者的使用要求,难以打开市场。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摩托车用化油器的节油阀,节气门与节油阀各自独立分别控制,能保证摩托车在实际运行时,档位和速度配合变化大的情况下使混合比过量数系α趋近于1,且结构简单,成本较低,维修方便,对油品要求较低。
本实用新型的摩托车用化油器的节油阀,其出油通道内设置单向阀,在所述的摩托车上装有档位、转数、速度传感器连接ECU再连接单向阀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单向阀内设置通过旋转实现调节流量大小的阀芯,传感器得到的数据通过ECU处理后控制单向阀的阀芯旋转角度。
本实用新型的摩托车用化油器的节油阀,其出油通道内设置单向阀,单向阀内设置通过旋转实现调节流量大小的阀芯,在所述的摩托车上装有档位、转数、速度传感器连接ECU再连接单向阀控制装置,传感器得到的数据通过ECU处理后控制单向阀的阀芯旋转角度。可方便摩托车根据其行驶工况精确调整单向阀阀芯的转动角度,从而调节燃油流量。由于本实用新型通过旋转阀芯实现流量调整,阀芯固定在某个角度后不会因为摩托车的震动而改变其角度,其燃油流量较稳定,利于保持较恒定的最佳混合比。由于本实用新型的节油阀依靠改变其旋转角度改变燃油流量,其结构简单,可靠性高,即使损坏,维修也很方便,制造成本亦可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的摩托车用化油器的节油阀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摩托车用化油器的节油阀的示意图;
图3、图4、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摩托车用化油器的节油阀的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2、图3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仁勇,未经陈仁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5461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骨孔深度测量尺
- 下一篇:拉索的锚具与索体连接部位的密封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