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高怠速控制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42491.1 | 申请日: | 2007-10-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16901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9-17 |
发明(设计)人: | 张付德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15/00 | 分类号: | G01M15/00;G01M15/10 |
代理公司: | 芜湖安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蒋光恩 |
地址: | 241009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高怠速 控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制造工艺的技术领域,涉及其制造过程中的测试装备,更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高怠速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汽车制造企业的生产中,对汽车产品的尾气排放检测一般都是采用双怠速的测量方法。根据GB 18285-2005《点燃式发动机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双怠速法及简易工况法)》中规定的测量程序,必须使发动机在高怠速状态下维持30秒,由具有平均值功能的仪器读取30秒内的污染物平均值,其平均值即为高怠速污染物的测量结果。
根据汽车产品的标准规定,在测试过程中,对尾气测试的试验条件的要求很严格,高怠速偏差要求控制在±50r/min,这样的要求使检验员通过踩油门来控制高怠速就有了一定的难度,很难顺利地完成整个测量流程。
靠人工来控制这么小的偏差量是一项非常困难的工作,特别是一些刚从事检验工作的员工对此道工序更是难以控制。一旦在测试过程中没有控制好,整个测试过程就要从头再来,这样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劳动力。生产节拍难以保证工艺要求的2.5min,正常都超过了3min。这样对整个汽车的生产工艺流程是一个瓶颈,对生产效率的提高起到严重制约作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汽车高怠速控制装置,其目的是方便容易地控制油门从而控制发动机在高怠速的转速准确性,避免人工踩油门的困难和满足正常生产工艺的节拍要求。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所提供的这种汽车高怠速控制装置,设置在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检测系统中,用于控制发动机油门的大小,所述的汽车高怠速控制装置为一个可调长度的杆件,设有锁紧机构锁定其其调定的长度。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汽车高怠速控制装置的结构还可以进一步采用以下优选的技术方案,使其产生更好的效果:
上述的可调长度的杆件的结构技术方案为:
所述的可调长度的杆件设一个空心管,所述的空心管的两端内孔设有内螺纹,并分别旋入一个螺杆,所述的螺杆在空心管外伸出一段距离。
更进一步地,空心管、螺杆及其连接结构技术方案为:
所述的空心管的两端内孔所设的内螺纹,其结构为在所述的空心管的两端内孔的端口,各设有一个安装螺母并与空心管紧固连接,所述的螺杆的外螺纹与安装螺母的内螺纹配合。
螺杆在空心管上的锁紧的技术方案为:
所述的锁紧机构为在所述的空心管两端外的螺杆上分别设一个锁紧螺母,当所述的汽车高怠速控制装置的长度调定后,所述的两个锁紧螺母分别旋至与空心管端面接触并拧紧。
螺杆两端结构的技术方案为:
所述的两个螺杆中的一个,其伸出的端部设一个弯角支撑板,其形状为一个平面垂直于螺杆轴线的平板,平板的一边设有一个折弯,折弯以后与平面的夹角小于90°。
所述的两个螺杆中未设置弯角支撑板的另一件,其伸出的端部设有平头支撑板,其形状为一个平面垂直于螺杆轴线的平板,平板的外形为圆形。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使得控制油门更方便、更容易,从而控制发动机在高怠速的转速准确性,避免人工踩油门的困难和满足正常生产工艺的节拍要求。可应用于各种车型的各种速度的控制,通用性强,减少了因增加新车型而进行工装改造的投资。操作简便,具有制造工艺简单、使用寿命长、维护成本低等特点。
附图说明
下面对本说明书各幅附图所表达的内容及图中的标记作简要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汽车高怠速控制装置结构的俯视示意图。
图中标记为:1、平头支撑板,2、锁紧螺母,3、空心管,4、锁紧螺母,5、螺杆,6、弯角支撑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如所涉及的各构件的形状、构造、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位置及连接关系、各部分的作用及工作原理、制造工艺及操作使用方法等,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以帮助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技术方案有更完整、准确和深入的理解。
如图1、图2所表达的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本实用新型为一种汽车高怠速控制装置,设置在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检测系统中,用于控制发动机油门的大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4249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凹陷式光纤微弯发生装置
- 下一篇:语音报警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