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翻车机的靠车机构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14547.2 | 申请日: | 2007-09-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80376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02 |
发明(设计)人: | 鲍佩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枭 |
主分类号: | B65G67/48 | 分类号: | B65G67/4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16021辽宁省大连市沙***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翻车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铁路车辆散料装卸设备,特别涉及一种翻车机的靠车机构。
背景技术
目前,翻车机靠车机构是作为一种安装在翻车机上,在翻车机翻转时,使翻车机上的重车固定的设备。主要应用在港口、钢铁企业和电力企业的“O”型翻车机中。上述翻车机的靠车动作如下:它由平台及车辆在翻车机翻转过程中靠惯性沿曲连杆溜向靠板,实现靠车,此过程是属于被动的靠车过程,对车辆造成的冲击及破坏非常大,不可控。平台及车辆溜放时的动能需完全由靠板吸收,对车辆和翻车机的冲击很大,造成载荷过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为了避免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之处,而提供不仅设计合理、结构紧凑,通过电液推杆驱动两端的摆杆机构牵引平台,实现主动靠车,既能达到与液压靠车相同的效果,又大大降低了峰值载荷,而且具有成本低廉、安装操作方便的一种翻车机的靠车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所述的翻车机的靠车机构,包括靠板、曲连杆、平台,特征在于:其结构由驱动座、电液推杆、摆动臂、1#同步轴、2#同步轴、万向联轴节、摆杆、摆杆支座、支撑座、牵引座组成。在靠板底部居中位置连接驱动座的一端,驱动座的另一端连接1#同步轴,驱动座内装设电液推杆,电液推杆的推杆与摆动臂的一端铰接,摆动臂的一端套装于1#同步轴上,1#同步轴的两端分别连接万向联轴节的一端,万向联轴节的另一端分别连接在2#同步轴上,2#同步轴分别铰接在安装于曲连杆的摆杆支座上,摆杆的一端套装于2#同步轴上,摆杆的另一端活动嵌装在牵引座一端的槽内,牵引座的另一端固定在安装于平台侧面上的支撑座上。
这样一来,电液推杆拉动驱动臂通过两端同步轴带动两侧的摆杆摆动,摆板带动牵引座牵引平台及车辆向靠板方向移动,当车辆靠到靠板上时,靠板上的检测装置发出信号,电液推杆停止并锁闭,从而实现了行程可控的主动靠车。综以上所采取的技术措施,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下述优点:
1、设计合理、结构紧凑,安装维修方便,成本低廉。
2、在翻车机翻转时,翻车机平台和部分转向架的重量全部由摆杆机构中两侧的摆杆支座来承受,大大减小了靠板的负荷。而车辆靠车的过程由电液推杆通过两端同步轴驱动两端的摆杆机构,从而牵引平台靠车,这是一个主动靠车过程,大大减小了靠车过程中的冲击,也减小了内倾弯矩值。其效果与液压靠车的翻车机相同。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共有二幅附图。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图1中A方向的侧视图。
图中:1、驱动座2、电液推杆3、1#同步轴4、摆动臂5、万向联轴节6、摆动支座7、摆杆8、2#同步轴9、牵引座10、支撑座11、平台12、靠板13、曲连杆
具体实施方式
图1、2所示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它是安装在“O”形翻车机上的靠车机构,其结构包括:靠板12、曲连杆13、平台11,特征在于:其结构由驱动座1、电液推杆2、摆动臂4、1#同步轴3、2#同步轴8、万向联轴节5、摆杆7、摆杆支座6、支撑座10、牵引座9组成。在靠板12底部居中位置连接驱动座1的一端,驱动座1的另一端连接1#同步轴3,驱动座1内装设电液推杆2,电液推杆2的推杆与摆动臂4的一端铰接,摆动臂4的一端套装于1#同步轴3上,1#同步轴3的两端分别连接万向联轴节5的一端,万向联轴节5的另一端分别连接在2#同步轴8上,2#同步轴8分别铰接在安装于曲连杆13的摆杆支座6上,摆杆7的一端套装于2#同步轴8上,摆杆7的另一端活动嵌装在牵引座9一端的槽内,牵引座9的另一端固定在安装于平台11侧面上的支撑座10上。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所有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枭,未经王枭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1454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