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铁路车轮滑动电子报警阻车器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11309.6 | 申请日: | 2007-03-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09896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23 |
发明(设计)人: | 徐立君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立君 |
主分类号: | B61H7/10 | 分类号: | B61H7/10;B61K7/20 |
代理公司: | 鞍山贝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林治锦 |
地址: | 114003辽宁省鞍***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铁路 车轮 滑动 电子 报警 阻车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铁路车轮阻车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铁路车轮滑动电子报警阻车器。
背景技术
目前,在铁路尽头线、避难线、安全线上一般采用固定式挡车器、堆积土堆或者采用捆绑枕木等方法阻挡火车。采用这种方法虽然对防止车辆越过线路终端起到一定作用,但容易产生挡车器被车辆撞飞和损坏车辆等后果。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经久耐用、节省人力、抗冲击力强,成本低廉,既能有效阻止车辆,又能使车辆和阻车器不受损伤,且在车辆即将到达铁路尽头线、避难线、安全线前一定距离发出报警提示的铁路车轮滑动电子报警阻车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按照本实用新型的铁路车轮滑动电子报警阻车器,其特征在于:包括阻轮座、阻轮架、固定器、固定器螺栓、主解力角、主解力角筋板、副解力角筋板、辅助解力角筋板、主制动器、副制动器、辅助制动器上板、辅助制动器下板和平衡固定杆,所述的两阻轮座制成弧形固定在迎车轮方向左右两阻轮架的前方,主解力角固定在阻轮座下方压在基本轨的轨头上,在阻轮座和阻轮架之间自下而上依次均匀固定有主解力角筋板、副解力角筋板和辅助解力角筋板,固定器为成对的中间开有矩形方孔的槽形钢板,两槽形钢板之间槽口向内,并由固定器螺栓固定在轨头两侧,阻轮架下端与副制动器固定呈倒T型置于固定器的槽口内,辅助制动器上板和辅助制动器下板均为楔形结构,置于固定器矩形窗口内,辅助制动器下板与轨头间有主制动器,左右两阻轮架由平衡固定杆加以固定,所述的阻轮架上设有电子报警器。
所述的固定器为8或12块中间开有矩形方孔的槽形钢板。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结构简单、经久耐用、节省人力、抗冲击力强,成本低廉,既能有效阻止车辆,又能使车辆和阻车器不受损伤,由于在阻轮架上设置了电子报警器,能在车辆即将到达铁路尽头线、避难线、安全线前一定距离发出报警提示。
在安装本阻车器时,将辅助制动器上板和辅助制动器下板从固定器矩形方孔两侧分别插入并顶紧,将主制动器紧紧压在轨头上。车辆驶到尽头线、避难线、安全线一定距离时,车轮触压安装在基本轨上的传感器开关,安装在阻轮架上的电子报警器就发出报警信号,火车上的连接员就会向火车司机发出刹车信号,减速后的车轮撞向本阻车器后,先压在主解力角上,减弱了一部分动能后,又撞向阻轮座,由于固定器内主制动器与轨头压得很紧,产生巨大的摩擦力,使车轮在滑动一段很小的距离后安全停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A-A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铁路车轮滑动电子报警阻车器,其特征在于:包括阻轮座12、阻轮架7、固定器3、固定器螺栓6、主解力角13、主解力角筋板8、副解力角筋板9、辅助解力角筋板11、主制动器14、副制动器15、辅助制动器上板5、辅助制动器下板4和平衡固定杆17,所述的两阻轮座12制成弧形固定在迎车轮1方向左右两阻轮架7的前方,主解力角13固定在阻轮座12下方压在基本轨2的轨头16上,在阻轮座12和阻轮架7之间自下而上依次均匀固定有主解力角筋板8、副解力角筋板9和辅助解力角筋板11,固定器3为成对的中间开有矩形方孔的槽形钢板,两槽形钢板之间槽口向内,并由固定器螺栓6固定在轨头16两侧,阻轮架7下端与副制动器15固定呈倒T型置于固定器3的槽口内,辅助制动器上板5和辅助制动器下板4均为楔形结构,置于固定器3矩形窗口内,辅助制动器下板4与轨头16间有主制动器14,左右两阻轮架7由平衡固定杆17加以固定,所述的阻轮架7上设有电子报警器10。
所述的固定器为8或12块中间开有矩形方孔的槽形钢板。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成本低廉,提前报警,安全可靠,既能有效阻止车辆,又能使车辆和阻车器不受损伤。可在工矿企业、城市交通铁路尽头线、避难线、安全线上广泛使用,也适用于临时施工铁路挡车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立君,未经徐立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1130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仿生飞行器的新型翅膀结构
- 下一篇:伸缩式输送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