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浙贝母脱毒组培鳞茎的培养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710306829.4 | 申请日: | 2007-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13937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09 |
发明(设计)人: | 陈剑平;徐刚;郑红英;林林;汪一婷;程晔;吕永平;牟豪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
主分类号: | A01H4/00 | 分类号: | A01H4/00;A01G31/00;C12N5/04 |
代理公司: | 杭州丰禾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沈伾伾 |
地址: | 310021***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浙贝母 脱毒 鳞茎 培养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植物脱毒组培快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浙贝母脱毒组培鳞茎的培养方法。
背景技术
浙贝母(Fritillaria thunbergii Miq.)是百合科贝母属植物,其干燥鳞茎是著名中药材“浙八味”之一,是化痰止咳、治疗气管炎、感冒等呼吸道疾病的常用良药。浙贝母原产象山县,故又称象贝母。据传清康熙年间,象山农民开始将贝母从野生转入家种。一直以来,浙贝母以磐安、鄞州为主产地,约占全国浙贝母总产量的70%,江苏、江西、上海、湖北和湖南省亦有栽培。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深入,近年来浙江省浙贝母的栽培面积迅速扩大。
但在人工栽培中,浙贝母生产由于采用大鳞茎作种,其繁殖系数极低,约为1.6~1.8倍,用种量极大,用种500kg/亩,种子地下休眠期长,约4个月。浙贝母如此低的繁殖系数和如此高的耗种量,导致生产用地和留种地面积的增加及生产成本增加。同时,长期的营养繁殖导致浙贝母种质严重退化,鳞茎产量和品质下降,已成为严重地阻碍了浙贝母产业的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近年来的研究揭示,植物病毒的侵染也是引起浙贝母种质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最近我们在浙江磐安县田间对浙贝母进行调查发现,绝大部分植株均表现花叶和斑驳等典型的马铃薯Y病毒科成员侵染症状。通过对该病毒病原的普通生物学、血清学特征和基因组全序列的研究,结果表明存在二种新病毒的复合侵染,一种是浙贝母花叶病毒(Thunberg fritillary mosaic Virus,TFMV),另一种命名为贝母Y病毒(Fritillary virus Y,FVY),该病毒病害普遍发生是引起浙贝母种质严重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提出以田间浙贝母上发生的病毒,经扩增、克隆和原核表达制备成病毒特异性抗血清,对浙贝母植株样品进行病毒ELISA检测的方法(Wei CB et al.(2005)Archives of Virology,150:1271-1280;Chen J et al.(2006)Archives of Virology,151:439-447;韦传宝等(2006).科技通报,22(4):506-509)。浙贝母茎尖脱毒组培培养研究到目前为止尚未见报道。因此建立浙贝母脱毒组培快繁技术体系,生产优质无病毒种球,为真正实现GAP栽培和规模化生产提供技术平台,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针对现有浙贝母常规生产繁种技术中采用大鳞茎作种,繁殖系数极低,用种量极大,种子地下休眠期长,生产和留种地面积大,并有植物病毒侵染,导致品质差,产量低,生产成本高等缺陷; 提供一种能大量、快速繁殖鳞茎,又能脱除鳞茎所带病毒并经特异检测,以确保无毒的浙贝母鳞茎脱毒、组培与检测的配套方法。
本发明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浙贝母脱毒组培鳞茎的培养方法,按如下步骤进行:
(1)培养基的配制,包括基本培养基和组培各阶段培养基的各组分与每升所含重量为:
1)基本培养基:子鳞茎诱导、增殖、壮苗及鳞茎生长培养基用MS培养基;鳞茎生根培养基用1/2 MS培养基;其中,蔗糖或白糖20~40g/L,琼脂7~9g/L,pH5.6~5.8;
2)子鳞茎诱导培养基:MS+2,4-D 0.5~1.5mg/L+ZT 1~3mg/L;
3)子鳞茎增殖培养基:MS+BA 1~3mg/L+NAA 1~3mg/L+盐酸硫胺素(VB1)4mg/L:
4)壮苗培养基:MS+BA 0.5~1.5mg/L+NAA 0.5~1.5mg/L+盐酸硫胺素(VB1)4mg/L;
5)鳞茎生长培养基:MS+BA 0.1~1mg/L+NAA 0.1~1mg/L+盐酸硫胺素(VB1)4mg/L+水解酪蛋白(CH)500mg/L;
6)鳞茎生根培养基:1/2MS+NAA 0.1~1mg/L+盐酸硫胺素(VB1)4mg/L;
(2)浙贝母脱毒组培鳞茎的培养:
1)外植体的选取、培育与处理:
①取浙贝母新生长的鳞茎、嫩茎或花梗,经灭菌处理,作为摘取脱毒组培用外植体的材料;
②子鳞茎诱导培养:将外植体材料在无菌条件下,切成0.3~0.6cm的切段,接种在子鳞茎诱导培养基上,在培养条件下培养1~2个月后,诱导形成子鳞茎;
③子鳞茎增殖培养:将诱导形成的子鳞茎转接到子鳞茎增殖培养基上,在培养条件下培养30~45天增殖出子鳞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未经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30682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