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利用生物基甘油生产1,2-丙二醇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710305964.7 | 申请日: | 2007-12-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56791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6-17 |
发明(设计)人: | 崔芳;陈静;夏春谷;康海笑;张新志;童进;李雪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7C31/20 | 分类号: | C07C31/20;C07C29/60;B01J23/83 |
代理公司: | 兰州中科华西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方晓佳 |
地址: | 730000甘肃***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利用 生物 甘油 生产 丙二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生物基甘油加氢生产1,2-丙二醇的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国际上生物柴油的需求和生产快速增长,其主要副产品甘油也大量产 生。研究和开发利用存在巨大发展潜力的生物基甘油,提高生物柴油副产品甘油 生产高附加值的新产品和新途径,降低生物柴油成本,延长生物柴油产业链,增 强生物柴油的市场竞争力,是支持生物柴油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生 产生物质化学品的紧迫课题。
甘油的下游产品是多方面的,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如甘油加氢制备 1.2-丙二醇。1,2-丙二醇是一种重要的应用广泛的无毒化工原料,其主要用途是 在不饱和聚酯树脂生产中作为涂料和增强塑料的中间体。1.2-丙二醇是不饱和聚 酯、增塑剂、表面活性剂、乳化剂和破乳剂的原料。在聚酯行业,用于聚酯多元 醇的原料、聚醚多元醇的起始剂、聚氨酯扩链剂等。也可用于防冻液、制冷剂; 它具有优良的杀菌性和润湿性。可广泛使用于香料、食品、化妆品、医药和烟草 等行业。
如何利用新工艺和新技术实现甘油加氢制备1.2-丙二醇,国内外已有许多研 究项目正在进行和开展。戴维加工技术有限公司(WO2007/010299 A1)采用了 自己公司生产的铜基催化剂,实现了甘油转化率97~100%,1.2-丙二醇的选择 性在93~97%之间。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200610105255.X)报道了甘油加氢制备 1.2-丙二醇的方法,采用CuO-SiO2催化剂在190℃,压力为8.0MPa,47.4%甘油、 14.3%水和40.7%甲醇的混合溶液体系,甘油转化率达到96.3%,1,2-丙二醇的选 择性达到99.1%以上。但此反应体系存在反应压力过高、催化剂稳定性低的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生物基甘油生产1,2-丙二醇的方法。
本发明通过如下措施来实现:
本发明的关键在于催化剂的选择以及反应条件的确定。
一种生物基甘油生产1,2-丙二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在固定床反应器 中填装CuO-CeO2-SiO2催化剂,将甘油溶液与氢气以上进料的方式流入反应器, 控制反应温度170~200℃,反应压力1.0~5.0MPa,实现甘油加氢生产1,2-丙二 醇;所述CuO-CeO2-SiO2催化剂中,CuO的质量百分含量为30~70wt%,CeO2质量百分含量为3~15wt%;甘油溶液中的溶剂选自甲醇,或者水,或者甲醇与 水的混合物。
在上述方法中,甘油溶液的浓度为40~80wt%。
在上述方法中,甘油溶液的质量空速为0.1~2.0/h。
在上述方法中,氢气与甘油溶液的体积比(也可称为:氢油比)为2500~ 1000∶1。
本发明所述的甘油,可以来源于工业生物柴油的副产品,也可以是其它来 源的甘油。
本发明所述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包括:
a、选择硝酸铜、氯化铜、硫酸铜或醋酸铜的水溶液,用10%~20wt%的NaOH 溶液沉淀,形成pH=7~10浆液A;
b、将浆液A与硅溶胶混合,在30~100℃温度下老化2~6小时,过滤并洗 涤;80~120℃干燥12~24小时,300~600℃焙烧2~6小时,形成CuO-SiO2组成的催化剂;
c、用硝酸铈溶液浸渍CuO-SiO2,80~120℃干燥2~8小时,300~600℃ 焙烧2~6小时,形成CuO-CeO2-SiO2组成的催化剂;
d、在160~450℃的温度下,用氢气或氢气/氮气的混合气体还原活化3~18 小时制得催化剂。
在上述催化剂的制备过程中,硝酸铜、氯化铜、硫酸铜或醋酸铜的水溶液浓 度为0.05~1.0mol/L。
在上述催化剂制备的b步骤中,以300~450℃焙烧3~4小时为佳。
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1、催化剂500小时内可保持对目标产物的高选择性和甘油的高转化率。
2、可以采用不同来源的甘油,可以来源于工业生物柴油的副产品,也可以 是其它来源的甘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30596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力调度录音系统远端站点的对时方法及装置
- 下一篇:内嵌蓝牙耳机式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