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发动机进气量控制装置和发动机进气量控制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710305500.6 | 申请日: | 2007-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10504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02 |
发明(设计)人: | 羽野诚己;町田宪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
主分类号: | F01L9/04 | 分类号: | F01L9/04;F02D13/0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李辉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动机 气量 控制 装置 方法 | ||
1.一种发动机的进气控制装置,所述发动机的进气控制装置具有:可变气门单元,其能够改变进气门的开度特性;以及电控节气门,其设置在所述进气门的上游侧的进气管中,
所述发动机的进气控制装置包括:
目标进气量计算部,其用于计算与所述发动机的工作条件对应的所述发动机的目标进气量;
大气压力检测部,其用于检测大气压力;
第一控制部,其用于在所述大气压力超过阈值时,按将所述发动机的进气量调节为所述目标进气量的方式来控制所述可变气门单元;以及
第二控制部,其用于在所述大气压力未超过所述阈值时,控制所述进气门的开度特性以使其表现出与在通过所述第一控制部控制所述进气量时表现出的另一状态相比使所述发动机的进气量增多的状态,并按使所述发动机的进气量成为所述目标进气量的方式来控制所述电控节气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的进气控制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控制部执行以下操作:
在要求增压压力为负压的所述发动机的规定工作条件下将所述电控节气门的开度角减小为小于其完全开度,而在除了所述规定工作条件之外的所述发动机的其它工作条件下将所述电控节气门的开度角保持为其完全开度;以及
按在给定增压压力条件下使所述发动机的进气量成为所述目标进气量的方式来控制所述可变气门单元。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的进气控制装置,其中,所述第二控制部执行以下操作:
朝向使所述进气量增多的状态校正对应于所述目标进气量的所述进气门的开度特性;以及
通过减小所述电控节气门的开度角来抵消通过所述校正而相对于所述目标进气量增多的进气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的进气控制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控制部包括:
目标增压压力计算部,其基于所述目标进气量计算目标增压压力;
可变气门单元控制部,其计算在计算出的目标增压压力的条件下使所述发动机的进气量成为所述目标进气量所需要的所述可变气门单元的目标值,并基于所述目标值控制所述可变气门单元;
增压压力检测部,其检测所述发动机的增压压力;以及
电控节气门控制部,其基于检测到的增压压力和所述目标增压压力来控制所述电控节气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的进气控制装置,其中,所述第二控制部包括:
进气门开度特性固定部,其控制所述可变气门单元,由此将所述进气门的开度特性固定为其标准开度特性;
目标开度角计算部,其基于所述发动机的目标进气量计算所述电控节气门的目标开度角;以及
电控节气门控制部,其基于通过所述目标开度角计算部计算出的所述电控节气门的目标开度角来控制所述电控节气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动机的进气控制装置,其中,所述可变气门单元包括可变升程机构,该可变升程机构能够连续改变所述进气门的操作角和升程量,并且其中,所述进气门开度特性固定部控制所述可变升程机构,以将所述操作角固定为可变范围内的最大值。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动机的进气控制装置,其中,所述可变气门单元包括可变气门正时机构,该可变气门正时机构与所述可变升程机构一起改变所述进气门的操作角的中心相位,并且
所述进气门开度特性固定部控制所述可变升程机构,以将所述操作角固定为其可变范围内的最大值,并控制所述可变气门正时机构,以将所述操作角的中心相位固定为其可变范围内的最大延迟角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的进气控制装置,其中,所述第二控制部包括:
目标值计算部,其计算所述可变气门单元的目标值,该目标值用于使所述发动机的进气量成为所述目标进气量;
限制部,其在所述目标值是使所述进气量比在将给定限制值用作目标值时的进气量小的值的条件下,将所述给定限制值设定为目标值;
可变气门单元控制部,其基于由所述限制值限制的目标值来控制所述可变气门单元;以及
进气量控制部,其在以所述限制值代替对应于所述目标进气量的目标值时,减小所述电控节气门的开度角,由此控制所述发动机的进气量以使其成为所述目标进气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未经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305500.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