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微波功率晶体管动态发射极镇流电阻结构及生产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710191981.2 | 申请日: | 2007-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17159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09 |
发明(设计)人: | 傅义珠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五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L29/73 | 分类号: | H01L29/73;H01L21/331 |
代理公司: | 南京君陶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沈根水 |
地址: | 210016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微波 功率 晶体管 动态 发射极 流电 结构 生产 方法 | ||
1.微波功率晶体管动态发射极镇流电阻结构,其特征在于,有源区分为两个近邻的区域,发射极镇流电阻置于两个有源区之间,发射极和基极电极采用双层金属布线引出,两个有源区共用一个镇流电阻。
2.微波功率晶体管动态发射极镇流电阻结构的生产方法,其特征是该方法的工艺步骤分为,
(1)选择掺砷硅衬底,电阻率≤0.003Ω·cm;在该衬底上外延掺磷n型硅外延层,电阻率0.75-1.5Ω·cm,外延层厚度3μm-14μm;
(2)清洗后的硅片,在炉温1000℃-1150℃,并通干氧气的条件下,恒温15分钟-30分钟,然后通三氯甲烷或三氯乙烯30分钟-60分钟,干氧气10分钟-20分钟,生成900埃-1500埃()二氧化硅;
(3)采用低压化学气相淀积工艺方法,在硅片表面淀积一层厚度为1000-1700的氮化硅;
(4)利用旋转喷涂法,在外延片上涂敷一层对紫外光敏感的有机物薄膜;然后用紫外光透过台面掩膜版对光刻胶进行选择性曝光;再对曝光后的外延片进行喷涂腐蚀、显影,去除曝光区的光刻胶,形成光刻胶掩蔽台面图形;
(5)工艺步骤(4)所形成的光刻胶图形为掩蔽膜,干法刻蚀裸露区域的Si3N4刻蚀干净后,露出硅表面,最后去除光刻胶,得到以Si3N4为掩蔽的台面图形;
(6)用水浴温度为40℃±2℃的硅材料腐蚀液腐蚀硅形成台面,台阶高度0.4μm-0.6μm;
(7)在1050℃-1150℃的温度下,依次通干氧10分钟-20分钟,通湿氧80分钟-100分钟,通干氧15分钟-25分钟,通三氯甲烷或三氯乙烯30分钟-60分钟,通干氧10分钟-60分钟,通N280分钟-100分钟,在台面边缘生长8000-9000的SiO2;
(8)用热磷酸腐蚀Si3N4,并用氢氟酸腐蚀Si3N4下面的SiO2,露出硅表面;
(9)光刻形成镇流电阻和基极欧姆接触窗口图形,注入B+或BF2+,注入剂量1×1015cm-2-5×1015cm-2,能量80KeV-120KeV;
(10)温度1000℃,时间10秒,快速退火,形成镇流电阻和基极欧姆接触p+区;注入BF2+,注入剂量4×1013cm-2-8×1013cm-2,能量40KeV-80KeV,并进行1000℃10秒退火,形成基区;
(11)用LPCVD工艺在硅片表面分别淀积1000-2000 SiO2和1000-1700 Si3N4钝化层;
(12)光刻、刻蚀SiO2/Si3N4开发射区掺杂窗口;
(13)LPCVD多晶硅薄膜,厚度为2000-6000,并对多晶硅进行砷或磷掺杂;
(14)反刻发射极多晶硅,在920℃-1000℃和氮气保护条件下退火20分钟,形成n+发射区;
(15)光刻并干法刻蚀Si3N4/SiO2形成基极接触窗口;
(16)溅射Ti 500-1500/WN 1000-3000/Au 500-1500;光刻电镀区,电镀金镀层厚度1.2μm-2.5μm;反刻形成第一层金属电极,即发射极和基极;
(17)采用等离子增强化学气相淀积工艺在硅片表面淀积5000-10000氮氧化硅混合介质膜,形成电极隔离介质层;
(18)光刻并干法刻蚀SixOyNz形成第二层金属接触窗口;
(19)溅射Ti 500-1500/W 1000-2000/Au 500-1500;
(20)光刻第二层金属电镀窗口图形,并将窗口金层电镀至2-3微米;
(21)光刻第二层金属电极反刻图形,并反刻形成第二层金属电极,即发射极和基极;
(22)采用等离子增强化学气相淀积工艺在硅片表面淀积2000-5000氮氧化硅混合介质膜,形成电极钝化介质层;
(23).光刻第二层金属电极键合窗口图形,并干法刻蚀露出第二层金属电极键合窗口;
(24)采用平面磨床对硅片进行背面磨片,将硅片减薄到80μm-100μm;对硅片依次进行甲苯浸泡加热清洗、丙酮浸泡加热清洗;对蒸发Ti 500-1500/Ni 3000-5000/Au 3000-5000形成下电极,即集电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五研究所,未经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五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91981.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移动定位报警系统及报警定位装置
- 下一篇:油水交换直热式热水器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