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利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提取花生油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710187898.8 | 申请日: | 2007-11-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56633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4-09 |
发明(设计)人: | 禹山林;杨庆利;潘丽娟;朱凤 | 申请(专利权)人: | 禹山林 |
主分类号: | A23D9/02 | 分类号: | A23D9/02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孙长龙 |
地址: | 266100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利用 临界 co sub 流体 萃取 提取 花生油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植物油脂生产技术领域,涉及到利用花生籽仁生产花生油,特别涉及到利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提取花生油。
背景技术
花生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十五”(2001-2005年)平均,我国花生年均种植面积为487.5万公顷、年均产量为1426.8万吨,分别占全国油料作物种植面积、总产量的33.3%、48.5%,在油菜、花生、芝麻、胡麻和向日葵等主要油料作物中占据重要地位。花生不仅是我国的主要植物油源和蛋白饲料源,还是主要经济作物、传统出口农产品,花生在油脂安全、膳食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农产品贸易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我国是世界最大的植物油进口国,近几年来国内除花生外的主要油料作物生产已受到国外油料的冲击。因此必须对花生进行基础研究,特别是与花生油脂含量相关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以保持我国花生的优势主导地位。可以预料,在花生总量进一步增加的情况下,我国花生的首要用途仍将是油用,而且从国家经济发展的宏观需要看,只有增加国内油脂供给才有利于抵御国外油料对国内市场的冲击,才能对农民的利益进行有效保护。如果不发展花生油脂产业,我国花生生产的发展潜力和作用就会大大受到限制,因此花生生产在我国油脂产业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据统计花生出油率每增加1%,花生油脂加工企业利润提高6%。
当前我国花生油的提取方法有压榨法和浸出法。
压榨法是借助机械外力的作用,将油脂从油料中挤压出来的提取方法,具有工艺简单、对油料品种适应性强、生产灵活等优点,但是压榨后的饼粕残油量高,压榨过程动力消耗大,榨条等零部件容易磨损,油脂容易变性等缺点。
浸出法是用有机溶剂提取植物油脂的新方法,具有出油率高、加工费用低、生产环境好等优点,但是也存在着溶剂需要回收和产品有溶剂残留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传统方法提取花生油的上述缺陷,从而提供一种工艺简单、成本低廉,出油率高、不使用有机溶剂、不影响油脂品质的提取花生油的新方法。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利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提取花生油的方法,是利用花生籽仁为原料,用超临界CO2提取花生油,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1)将花生籽仁粉碎;
(2)将粉碎后的花生籽仁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提取得到花生油。
比较优选的是其萃取条件为:萃取温度40℃-45℃。
比较优选的是其萃取条件为:萃取压力为20MPa-25Mpa。
比较优选的是其萃取条件为:CO2流量为35-40kg/h。
比较优选的是其萃取条件为:萃取时间90-120min。
同现有的压榨法和浸出法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利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提取花生油,其萃取率高,工艺简单,操作方便,且CO2无毒、无味、价廉易得、不易燃,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提取花生油,既无溶剂残留又可充分保持其活性。
附图说明
图1为不同萃取压力对花生油萃取率影响的曲线图。
图2为不同萃取温度对花生油萃取率影响的曲线图。
图3为不同萃取时间对花生油萃取率影响的曲线图。
图4为不同CO2流量对花生油萃取率影响的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以助于理解本发明的内容。
实施例1
将花生籽仁粉碎到40目,然后将粉碎的花生籽仁投入到HA221-5-06型超临界萃取仪的萃取釜中,在萃取温度为40℃,CO2流量为35-40kg/h,萃取时间120min条件,萃取压力分别为10Mpa、15Mpa、20Mpa、25Mpa、30Mpa、35Mpa条件下对花生籽仁进行萃取提取花生油,并测定不同压力对萃取率的影响。其结果见图1。
从图1中可以看出花生油的萃取率随着压力的升高而升高,特别是在压力为10-20MPa时,萃取率的升高趋势比较明显,当压力高于20MPa时,萃取率变化不大。当压力较高时,动力消耗增大,同时也增加了不安全因素,因此最合适的萃取压力为20-25MPa。
实施例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禹山林,未经禹山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8789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一种Nd<sub>2</sub>O<sub>3</sub>-Yb<sub>2</sub>O<sub>3</sub>改性的La<sub>2</sub>Zr<sub>2</sub>O<sub>7</sub>-(Zr<sub>0.92</sub>Y<sub>0.08</sub>)O<sub>1.96</sub>复相热障涂层材料
- 无铅[(Na<sub>0.57</sub>K<sub>0.43</sub>)<sub>0.94</sub>Li<sub>0.06</sub>][(Nb<sub>0.94</sub>Sb<sub>0.06</sub>)<sub>0.95</sub>Ta<sub>0.05</sub>]O<sub>3</sub>纳米管及其制备方法
- 磁性材料HN(C<sub>2</sub>H<sub>5</sub>)<sub>3</sub>·[Co<sub>4</sub>Na<sub>3</sub>(heb)<sub>6</sub>(N<sub>3</sub>)<sub>6</sub>]及合成方法
- 磁性材料[Co<sub>2</sub>Na<sub>2</sub>(hmb)<sub>4</sub>(N<sub>3</sub>)<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 及合成方法
- 一种Bi<sub>0.90</sub>Er<sub>0.10</sub>Fe<sub>0.96</sub>Co<sub>0.02</sub>Mn<sub>0.02</sub>O<sub>3</sub>/Mn<sub>1-x</sub>Co<sub>x</sub>Fe<sub>2</sub>O<sub>4</sub> 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
- Bi<sub>2</sub>O<sub>3</sub>-TeO<sub>2</sub>-SiO<sub>2</sub>-WO<sub>3</sub>系玻璃
- 荧光材料[Cu<sub>2</sub>Na<sub>2</sub>(mtyp)<sub>2</sub>(CH<sub>3</sub>COO)<sub>2</sub>(H<sub>2</sub>O)<sub>3</sub>]<sub>n</sub>及合成方法
- 一种(Y<sub>1</sub>-<sub>x</sub>Ln<sub>x</sub>)<sub>2</sub>(MoO<sub>4</sub>)<sub>3</sub>薄膜的直接制备方法
- 荧光材料(CH<sub>2</sub>NH<sub>3</sub>)<sub>2</sub>ZnI<sub>4</sub>
- Li<sub>1.2</sub>Ni<sub>0.13</sub>Co<sub>0.13</sub>Mn<sub>0.54</sub>O<sub>2</sub>/Al<sub>2</sub>O<sub>3</sub>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