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背光模组无效
申请号: | 200710187847.5 | 申请日: | 2007-11-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41358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5-27 |
发明(设计)人: | 陈育儒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力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F1/13357 | 分类号: | G02F1/13357;F21V3/00;F21V2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原华和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寿 宁;张华辉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南***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背光 模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背光模组(Backlight Module),特别是涉及一种以发光二极管光条(LED Light Bar)作为光源的背光模组。
背景技术
在背光模组的技术发展中,由于发光二极管为高亮度、瞬间启动且不含水银的环保光源,再加上其在色彩饱和度的表现上也相当优异,因此目前的发展趋势朝向采用发光二极管来取代传统的冷阴极灯管(CCFL)作为背光模组的光源。在目前发光二极管背光模组的设计上,大多是将发光二极管以线性方式排列来提供线光源,例如发光二极管光条,或者将发光二极管以矩阵方式排列来提供面光源,而分别应用在侧边入光式背光模组与直下式背光模组之中。
在应用发光二极管的侧边入光式背光模组中,发光二极管光条通常是利用贴附方式固定在光源反射罩上。请参照图1所示,其是绘示传统背光模组中发光二极管光条与背板的结合的剖面示意图。一般而言,背光模组的背板100主要是由三个侧板102、104与106所构成,其中这三个侧板102、104与106大致是以匸字型的方式组合,亦即侧板102与106分别接合在侧板104的相对二侧边,且侧板102与106彼此相对。发光二极管光条108设置在这些侧板102、104与106所形成的空间中,其中发光二极管光条108通常是利用胶带110而贴设在侧板104的内侧面上。
然而,胶带110本身的寿命有限,胶带110一旦因老化而劣化后,胶带110的黏性会消失而无法提供发光二极管光条108足够且可靠的黏合力。此时,发光二极管光条108即容易因胶带110的黏合力不足而脱落,不仅影响背光模组的装置可靠度,更会严重影响背光模组的光源稳定度。
有鉴于上述现有的背光模组存在的缺陷,本发明人基于从事此类产品设计制造多年丰富的实务经验及专业知识,并配合学理的运用,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新型结构的背光模组,能够改进一般现有的背光模组,使其更具有实用性。经过不断的研究、设计,并经过反复试作样品及改进后,终于创设出确具实用价值的本发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背光模组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新型结构的背光模组,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使其背板或光源反射罩的内侧面凸设有数个挟持结构,可有效挟持并固定住发光二极管光条,而可取代传统背光模组所采用的胶带,进一步可避免胶带的使用所衍生的可靠度问题,并可减轻部材管理的负担,从而更加适于实用。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其背板或光源反射罩的内侧面凸设有数个具阻挡部的挟持结构,不仅可有效挟持住发光二极管光条,更可稳固地将发光二极管光条卡阻在背板或光源反射罩中,进而可大幅提高背光模组的装置可靠度与光源稳定度。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发明提出的一种背光模组,至少包括:一背板,至少包括一第一侧板、一第二侧板以及一第三侧板,其中该第一侧板与该第三侧板分别接合在该第二侧板的相对二侧,且该第一侧板与该第三侧板相对;多个挟持结构,至少凸设于该第一侧板的内侧面,且邻近于该第二侧板;一导光板,设于该背板之上;以及至少一发光二极管光条,夹设在该第一侧板上的该些挟持结构与该第三侧板之间,且介于该第二侧板与该导光板的一侧面之间。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
前述的背光模组,其中所述的第一侧板是该背板的一底板,且该导光板为该第一侧板所承托。
前述的背光模组,其中所述的第一侧板是该背板的一顶板。
前述的背光模组,其中所述的挟持结构同时凸设于该第一侧板的内侧面与该第三侧板的内侧面。
前述的背光模组,其中所述的挟持结构包括一阻挡部,以将该发光二极管光条阻挡在该第二侧板与该阻挡部之间。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依据本发明提出的一种背光模组,至少包括:一背板;一光源反射罩,设于该背板的一侧边上,且至少包括一第一侧板、一第二侧板以及一第三侧板,其中该第一侧板与该第三侧板分别接合在该第二侧板的相对二侧,且该第一侧板与该第三侧板相对;多个挟持结构,至少凸设于该第一侧板的内侧面,且邻近于该第二侧板;一导光板,设于该背板之上;以及至少一发光二极管光条,夹设在该第一侧板上的该些挟持结构与该第三侧板之间,且介于该第二侧板与该导光板的一侧面之间。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
前述的背光模组,其中所述的第一侧板是该光源反射罩的一底板,且该导光板压设在该第一侧板上。
前述的背光模组,其中所述的第一侧板是该光源反射罩的一顶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力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奇力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8784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