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漏泄气体的催化净化无效
申请号: | 200710186920.7 | 申请日: | 2007-11-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29485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30 |
发明(设计)人: | R·E·温索尔 | 申请(专利权)人: | 迪尔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3/94 | 分类号: | B01D53/94;F01M13/04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温大鹏 |
地址: | 美国伊利***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漏泄 气体 催化 净化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内燃机,且更特别地,本发明涉及对来自这些引擎的漏泄气体进行的处理。
背景技术
往复式内燃机具有在适当的汽缸中进行往复运动的一系列活塞。这些活塞被连接至曲轴以便将往复运动转换为旋转输出。所有往复式内燃机具有一定量的气体,所述气体从燃烧室经过活塞到达引擎的内室,所述内室通常被称作曲轴箱。
对于在压缩冲程结束时或者接近结束时利用吸入空气的压缩所产生的热量以便点燃由燃料喷射系统喷射的燃料从而提供燃烧和功率输出的重型柴油机类型的内燃机而言,漏泄气体所带来的问题更为严重。这些引擎通常进行涡轮增压,从而使得在压缩冲程开始时的增压可高于大气压力。该因素以及其它因素例如柴油机引擎的常态高压缩会导致漏泄气体从汽缸经过活塞进入罩住曲轴和引擎的其它运行机构的曲轴箱内。
在过去,漏泄气体被直接排到大气中。这样做的原因在于:将气体包含在曲轴箱中是不可能的,因为压力最终会逐渐积聚并导致通过各个密封件和其它垫圈产生泄漏。
排放物法律中最近的提案规定:漏泄气体(所述漏泄气体也被称作曲轴箱排气)必须被包括作为法规规定的排放物的一部分。这意味着:来自曲轴箱的任何流体产物必须经过处理或者以某种方式经过处置。一种方法是将漏泄气体引导进入涡轮增压器压缩机的入口内,从而使得漏泄气体与新鲜空气混合并被引擎的燃烧过程所消耗。然而,由于漏泄气体中存在油粒以及未燃烧的烃,因此这些气体进入压缩机入口内可能导致在压缩机上形成沉积物。在涡轮增压器利用高压力比压缩机的情况下,压缩机的排出温度可能足够高达到导致产生结焦的程度。
其它制造商利用精心设计的液体分离和过滤装置以便除去排放物。所利用的过滤装置需要周期性地进行更换,这进一步增加了保养引擎的复杂性和成本。即便在漏泄气体流经过过滤的情况下,仍然没有完全除去受法规限制的漏泄气体流组分中的排放物。
因此,在本领域中需要提供对通过漏泄气体流通路的流体的净化。
发明内容
在一种形式中,本发明包括一种用于具有燃烧室和位于所述燃烧室外部的内室的内燃机的漏气组件。所述组件包括从所述内室通往大气的用于流体的通路且催化剂被置于所述通路中。加热器被置于所述通路中且位于所述催化剂与所述内室之间。
在另一种形式中,本发明包括一种具有壳体和可在所述壳体内在相关联的燃烧室中进行往复运动的多个活塞的内燃机。所述活塞被连接到曲轴上,所述曲轴轴颈接合在所述壳体内以便提供旋转输出。所述壳体具有位于所述燃烧室外部的内室且所述引擎具有用于使流体从所述内室流至大气的通道。催化剂被置于所述通道中,从而使得从所述内室到达大气的流体在所述催化剂上通过。加热器被置于所述通道中且位于所述催化剂与所述壳体之间以便对到达所述催化剂的所述流体进行加热。
在又一种形式中,本发明包括一种用于对来自内燃机的漏泄气体进行净化的方法,所述内燃机具有将所述漏泄气体引导至大气的通道。所述方法具有以下步骤:对所述通道中的所述漏泄气体进行加热且随后使所述经过加热的漏泄气体在到达大气之前在催化剂上通过。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体现本发明的内燃机和漏泄气体净化组件的外部透视图且图中示意性地示出了相关联的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唯一的示图图1示出了通常由附图标记10表示的内燃机。内燃机10具有引擎曲轴箱12,其中一系列汽缸衬套(未示出)接收活塞(也未示出),所述活塞进行往复运动且被连接至曲轴,所述曲轴通过飞轮14提供旋转输出。正如本文中所述,引擎10是压缩引擎或柴油机类型的引擎,其中压缩热量被用于点燃从燃料喷射系统16喷射进入燃烧室内的燃料。燃料喷射系统16可以是包括液压机械类型、高压共轨类型(high pressure common rail)或组合式喷射器类型的多种类型中的一种类型。在这些燃料系统中,出于其自身目的考虑,都要在适当的时间计量出适当量的燃料以便由引擎10提供所需功率,同时仍保持排放物输出处于当地和国家法规机构所规定的限度内,这对于引擎应用而言是适当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迪尔公司,未经迪尔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8692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集成电路基板及其制造方法
- 下一篇:电热水器漏电保护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