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利用蜂和/或螟虫开发生产治疗糖尿病的新用途无效
申请号: | 200710168267.1 | 申请日: | 2007-10-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67757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4-30 |
发明(设计)人: | 郝保学 | 申请(专利权)人: | 郝保学 |
主分类号: | A61K35/64 | 分类号: | A61K35/64;A61K9/00;A61P3/10;A23L1/3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36000吉林省四平市铁***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利用 螟虫 开发 生产 治疗 糖尿病 用途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糖尿病治疗药品及保健品开发生产领域,尤其是一种利用蜂和/或螟虫躯体开发生产辅助治疗或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药品或保健品的新用途。
技术背景: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国际糖尿病联盟(IDF),于1999年公布的糖尿病定义为:糖尿病是一种多病因的代谢疾病,特点是慢性高血糖,伴随因胰岛素分泌及/或作用缺陷引起的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性疾病。
糖尿病现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人类疾病的三大“杀手“之一。其发病匿、长久难愈,并发症致残致命,是典型的疑难病,终身病,几乎涵盖了人体的各个系统,涉及多医学学科。其临床表现为:当人体中缺乏胰岛素或者胰岛素不能有效发挥作用,或靶组织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时,血液中的葡萄糖不能按正常方式进入细胞内进行代谢,导致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异常增高,发生糖尿病。糖尿病发生后,引起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糖大量从尿中排出,并出现多饮、多尿、多食、消瘦、头晕、乏力等症状。如得不到很好地控制,进一步发展则引起全身各种严重的急、慢性并发症,可导致眼、肾、神经、皮肤、血管和心脏等组织、器官的急、慢性病并发,以致最终发生失明、下肢坏疽、尿毒症、脑中风和/或心肌梗死,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痛苦和不便,严重危及患者生命及生活质量。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病,发达国家的患病率已高达10%-15%,我国的患病率已达5%,防制形式已相当严峻,治疗难度大。为此,各国已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以及医务科研人员,去开发生产治疗、控制或防范糖尿病的药品及保健品。到目前,虽然在治疗和控制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有益效果,但从根本上讲,还没有一种能够彻底治愈糖尿病的药品问世。从药物疗效上来看,西药降糖效果好,但副作用大;中药副作用小,但降糖效果差。因此,寻找开发新而有效的糖尿病治疗药品及保健品,已成为当前迫切的研究课题。
综上所述,本发明人根据传统医学延用至今而行之有效的方法,如:验方①、用酒浸泡鹿鞭、鹿外肾、蛤蚧,男人服用后可强肾壮阳;验方②、取酱中之蛆,经焙干后煎鸡蛋可治疗咸咳嗽的原理。针对糖尿病的病理,提供了两种,在生物圈中能够以蜜和糖类为主食的昆虫,用于开发生产治疗、控制、缓解、改善、预防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药品及保健品。其中一种为蜂,另一种是螟虫(即甘蔗螟虫或玉米螟虫)。据考证,在这两种昆虫的体内都含有多种人体内循环所需的重要物质,尤其是它们体内所含的糖转化酶、葡萄糖氧化酶及其协同物、多种肽、类胰岛素、蛋白质等天然生物物质,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是其它任何物质所无法代替的。其与上述两例验方相比,只是医治的病种不同,但在治疗方面确有一理同功之效。
根据资料考证,我国食用昆虫早在公元前就有记载,蜂蝉幼虫曾为帝王和贵族的珍贵食品。在马王堆三号汉墓中所存的古代医方《五十二医方》中,就有用蜂胎或蜂幼虫治病的配方;在《神农本草经》和梁代《名医别录》中将蜂幼虫列为上品,写着:蜂子主养命,蜂幼虫气味甘平,微寒无毒;主治头痛、除蛊毒,以症火,久服不伤人,轻身益气,补虚嬴,久服令人光泽好颜色不老,治疼症面目黄利大小便、治关节。有此可见,在我国的古代医学中,就已经掌握了蜂具有养命、镇痛、驱毒、去火、抗衰老、养颜、补虚、调节内分泌、治关节炎等功效,且可长久服用,没有副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郝保学,未经郝保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6826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