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液晶显示板有效
申请号: | 200710154614.5 | 申请日: | 2007-09-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44951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3-19 |
发明(设计)人: | 金子英树;堀口正宽 | 申请(专利权)人: | 爱普生映像元器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F1/1362 | 分类号: | G02F1/1362;G02F1/1335;G09G3/36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楼高潮 |
地址: | 日本国长野县***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液晶显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晶显示板,即被称作所谓边缘场转换(Fringe FieldSwitching,下面称为“FFS”)模式的液晶显示板,其具备设置在夹持有液晶层的一对基板之中的一块基板上的公共电极,与该公共电极隔着绝缘膜形成的象素电极,该液晶显示板通过在公共电极和象素电极之间产生的电场来驱动液晶层,尤其涉及一种明亮的液晶显示板,在其设置在各个象素电极中的狭缝一端侧为开放状态的时候,通过检查象素电极和彩色滤光器的位置关系而避免了混色现象的发生。
背景技术
近年来,不仅是信息通信设备在常用的电子设备中都经常采用液晶显示板。一直以来最常用的液晶显示板均是由在表面上形成有电极等的一对玻璃等材料形成的基板和形成在该一对基板之间的液晶层所构成,通过在两个基板上的电极上施加电压,使得液晶分子发生再次排列,由此使得光透射率发生变化,来显示各种影像,这种方式也就是所说的纵电场模式。这样的纵电场模式液晶显示板虽然已有包括TN(TwistedNematic)模式和VA(Vertical Alignment)模式等多种模式,但是由于存在视角狭窄的问题,所以现在还研发出了MVA(Multidomain VerticalAlignment)模式等多种改良的纵电场模式液晶显示板。
另一方面,不同于上述纵向电场模式液晶显示板,已知还具有仅在一块基板上具备电极的被称为横电场模式的液晶显示板,也就是IPS(In-Plane Switching)模式液晶显示板(可参考下面的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这里用附图8和附图9来说明该IPS模式液晶显示板的工作原理。其中,图8是IPS模式液晶显示板的一个象素的模式平面图,图9是沿图8中IX-IX线的剖面图。
该IPS模式液晶显示板50具备阵列基板AR和滤色基板CF。对于该阵列基板,在第1透明基板51表面上设置有分别平行的多条扫描线52以及公共配线53,在与这些扫描线52和公共配线53正交的方向上设置有多条信号线54。而且,从设置在各个象素中央部的公共配线53上以带状设置有,比如图8中的梳齿状对置电极55,而且按照包夹上述对置电极55周围的方式设置有同样为梳齿状的象素电极56,该象素电极56表面由氮化硅构成的保护绝缘膜57和聚酰亚胺等构成的取向膜58所覆盖。
而且,在扫描线52和信号线54的交叉点附近形成作为开关元件的TFT(Thin Film Transistor:薄膜场效应晶体管)。对于该TFT来说,是在扫描线52和信号线54之间配置半导体层59,在半导体层59上的信号线部分构成TFT的源极S,在半导体层59下部的扫描线部分构成栅极G,此外,与半导体层59一部分重叠的象素电极56的部分构成漏电极D。
此外,滤色基板CF具有如下构成,在第2透明基板60表面上设置了包括RGB的每一个的滤色层61、覆层62以及取向膜63。而且,按照让阵列基板AR的象素电极56和对置电极55与滤色基板CF的滤色层61彼此对置的方式使阵列基板AR和滤色基板CF对置,其间封入液晶LC,同时按照使其偏光方向彼此正交的方式在两个基板各自的外侧配置有偏光板64和65,如此形成IPS模式液晶显示板50。
该IPS模式液晶显示板50如图9所示,一旦在象素电极56和对置电极55之间形成电场,通过使水平方向取向的液晶在水平方向上旋转,从而可实现对来自背光组件的入射光透射量的控制。该IPS模式液晶显示板50,其长处在于广视场角、高对比度,不过由于对置电极55是用与公共配线53乃至扫描线52相同的金属材料形成的,所以开口率和透射率都很低,而且还存在视角的变化会导致色彩发生变化的问题。
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IPS模式液晶显示板存在的低开口率和低透射率的问题,已研发出被称为所谓斜电场方式的FFS模式液晶显示板(参考下述专利文献3~6)。该FFS模式液晶显示板的工作原理用附图10以及附图11加以说明。其中,图10是FFS模式液晶显示板的1个象素的模式平面图,图11是沿图10中XI-XI线的剖面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爱普生映像元器件有限公司,未经爱普生映像元器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5461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