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抗微生物肽有效
申请号: | 200710147650.9 | 申请日: | 2007-08-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76675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3-04 |
发明(设计)人: | 陆振冈;赖政宏 | 申请(专利权)人: | 洋昇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K14/46 | 分类号: | C07K14/46;A61K38/17;A61P31/00;C12N15/12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龙寰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孙皓晨;费碧华 |
地址: | 台湾省***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微生物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抗微生物肽,特别涉及一种可抑制及杀死微生物,并用以作为治疗目的与增加个体健康的抗微生物肽。
背景技术
石斑鱼为亚太地区重要的养殖鱼种之一,由于其肉质鲜美,长久以來位居水产品销售之首,广受台湾、香港、大陸、日本及东南亚地区的消费者的喜爱。台湾石斑鱼繁养殖始于1975年,养殖方式可区分为海上箱网养殖与内陆咸水鱼塭养殖。1997年农委会渔业署为推动台湾成为亚太水产种苗中心,已将各类石斑鱼繁养殖列为首要的施政项目亦是科技养殖的重点(蔡贤筑,2000,石斑鱼饲料之改进-不同蛋白源取代鱼粉试验,硕士论文,台湾海洋大学水产养殖研究所,1-20页)。台湾石斑鱼养殖已有将近20年的历史,在1999-2002年获利率更高达20%,显示石斑鱼为高经济价值鱼种,且在台湾已是发展成熟并且能稳定获利的产业。
石斑鱼的病害主要分为病毒与细菌性两类,病毒是目前危害石斑鱼很严重的病害,包括虹彩病毒(iridovirus)与神经坏死病毒(nervous necrosis virus)是为石斑鱼易感染的两种病毒;其中,神经坏死病毒(nervous necrosis virus,NNV)是目前石斑鱼最为困扰的病毒,这种病毒的传染能力迅速,致病力超强,短时间内可以让鱼苗大量的死亡。
神经坏死病毒属于结病毒科(Nodaviride),其没有外套膜,构形为二十面体与球形间,具有双股RNA。石斑鱼在鱼苗时期最容易受到感染,感染时会使鱼苗失去平衡能力,以螺旋方式游泳,而且还会向不同方向冲撞;严重的病鱼会浮在水面上,体侧向上漂浮,有刺激时会突然快速游动(刘文御,2002,养殖水产生物病害防治,行政院农业委员会水产试验所,84-88页)。
细菌性毒害包括:爱德华氏菌、弧菌、产气单胞菌、链球菌和葡萄球菌,这些细菌类一直以來是养殖业者都会遇到的问题,石斑鱼亦容易遭受细菌性感染,造成业者的损失。鱼体被细菌感染的原因有许多,最容易发病的几个原因为:饲养密度过高、鱼只大小差異大、残食、水质不当等,这些都是容易让鱼体产生伤口,导致细菌容易感染的因素;细菌性感染分为全身性感染以及局部性感染;全身性感染为细菌感染部位遍及每个组织,局部性感染则为细菌只感染体表或是内脏。当石斑鱼受到弧菌感染时,身体表面会出现白色斑点。随着病情的严重,伤口溃烂、红肿、鳞片脱落和内脏的出血,最终导致鱼只死亡(刘文御,2002,养殖水产生物病害防治,行政院农业委员会水产试验所,84-88页)。
石斑鱼为台湾经济养殖鱼种,但在鱼苗时期容易被疾病所困扰,导致每年产量不稳定,目前各种研究都是利用疫苗的方式,來增加鱼体的免疫能力;然而,使用疫苗所产生的免疫能力不佳,常需要追加施打疫苗來维持鱼体中免疫反应,因此疫苗无法有效的让鱼体持续增加免疫能力。非但如此,这些疫苗中有五成以上利用死亡的病原菌,这方式到目前都让业者质疑疫苗的安全性。由此可知,研究鱼类免疫系统与找寻鱼类自体抗菌物质有其必要性。
抗微生物肽(antimicrobial peptides,AMPs)普遍存在于植物与动物中,属于内生型免疫系统中的一环。抗微生物肽通常是小分子的阳離子,由带正电荷的氨基酸组成(Hancock,R.E.,Lehrer,R.,1998.Cationic peptides:a new source of antibiotics.TrendsBiotechnol 16,82-88.)。鱼类的抗微生物肽,从鲨鱼的角鲨胺(squalamine)被发现后(Moore,K.S.,Wehrli,S.,Roder,H.,Rogers,M.,Forrest,J.N.,Jr.,McCrimmon,D.,Zasloff,M.,1993.Squalamine:an aminosterol antibiotic from the shark.Proc Natl AcadSci USA 90,1354-1358.),目前许多鱼类的抗微生物肽也被发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洋昇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洋昇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4765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