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RF标签读取器和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710141990.0 | 申请日: | 2007-08-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59007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4-09 |
发明(设计)人: | 马庭透 | 申请(专利权)人: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G06K7/00 | 分类号: | G06K7/00;G06K1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李辉 |
地址: | 日本神奈***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rf 标签 读取器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RF标签与RF标签读取器之间进行的无线通信,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无源型RF标签的读取器和由该读取器执行的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使用RF标签(射频标签)的系统持续受到关注。这些系统包括RF标签和RF标签读取器(或读取器/写入器)。读取器/写入器可以从RF标签读取信息并将信息写入到RF标签中。读取器/写入器也称作询问器(interrogator)。RF标签也称作无线标签、RFID、RFID标签、IC标签和电子标签等。
通常将RF标签分类成有源型和无源型。有源型RF标签自己能够产生功率,因此可以简化RF标签读取器的结构。无源型RF标签自己不能产生功率,因此它从外部接收能量来进行诸如发送ID信息的操作。无源型RF标签就降低成本而言是优选的,并且未来潜力很大。
从所交换的信号的频带宽度的观点来看,存在两种类型的RF标签:电磁耦合型和电磁波型。电磁耦合型使用几kHz或约13.5MHz的频带宽度。电磁波型使用UHF频带(例如,950MHz)或约2.45GHz的高频带宽。就增加通信范围而言,优选地使用高频信号。
在使用RF标签的系统中,通过RF标签读取和写入某种数据(例如,识别信息(UID)),来管理产品、货物等。
图1示意性地例示了如何与RF标签11一起管理附着有该RF标签11的包裹12。各包裹12附着有用A、B、...、J表示的RF标签11。将这些包裹12装载在未示出的台车上,并使这些包裹12移动通过(P)点、(Q)点和(R)点。可以人工地或机械地移动包裹12。读取器/写入器300与位于(Q)点处的所有RF标签11进行通信,并从RF标签11中提取信息。在(Q)点处,读取器/写入器300(RF标签读取器)发射高于或等于预定电平的电波。区域13(读取区域)内的RF标签11接收所发送的电波并获取功率。各RF标签11将其中所保持的信息无线发送给读取器/写入器300。在图1中,用虚线的椭圆来表示区域13(读取区域)。当在(Q)点处完成了RF标签11与RF标签读取器之间的通信时,将包裹12移动到(R)点,并继续进行类似的过程。这样,读取器/写入器300自动提取了附着于包裹12的RF标签11中的信息,并管理操作得以适当执行。
关于由读取器/写入器300发射的电波的空间强度分布,在实际环境中,电波不一定随着与读取器/写入器300的距离变长而变弱。这是由于:根据室内房间或墙壁的形状或材料,电波会以各种方式被反射。结果,除了预定的“读取区域”之外,还可能产生使RF标签11能够发送信息的计划外区域。
图2例示了这种计划内读取区域13之外的“计划外读取区域”14(像热点一样)。计划内读取区域13是在系统设计时规划的,并且由(Q)点处的大椭圆指示,这与图1中的情况类似。计划外读取区域14在系统设计时未规划,并且由(P)点处的小椭圆指示。RF标签11在这两个椭圆中都可以进行无线发送。
如图2所示,在(P)点(计划外读取区域14)处,RF标签B、C和D能够进行通信,因此它们向读取器/写入器300报告它们的信息。其他RF标签在图2所示的状态下不能进行通信。接着,将这些包裹12移动到(Q)点,在(Q)点处所有RF标签11都可以与读取器/写入器300进行计划内通信。在该点处,RF标签B、C和D已报告了它们的信息。如果在将包裹12从(P)点移动到(Q)点的同时RF标签B、C和D被持续供电,则RF标签B、C和D将会保持记住它们已发送了它们的报告,因此即使在它们到达(Q)点时它们也不会重复发送它们的信息。然而,在将包裹12从(P)点移动到(Q)点的同时,RF标签B、C和D没有从读取器/写入器300接收到足够的电波。因此,RF标签B、C和D没有记住它们已在(P)点处发送了它们的报告,并且在(Q)点处再次向读取器/写入器300报告它们的信息。结果,重复地进行了与RF标签B、C和D有关的信息处理(这些RF标签与读取器/写入器300之间的处理),这会导致针对该处理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这减慢了对管理对象进行管理的操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富士通株式会社,未经富士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4199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