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层积式绕线座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0710105263.9 | 申请日: | 2007-05-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15831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2-03 |
| 发明(设计)人: | 徐康能;吴维政;陈俊宏;钟祥文;李聪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佳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F41/06 | 分类号: | H01F41/06 |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章社杲;吴贵明 |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层积 式绕线座 及其 制造 方法 | ||
1.一种层积式绕线座,是一种用于电感线圈的绕线座本体(200),
其特征在于所述绕线座本体(200)包括:
基座(111);
多个接脚(121),其设于所述基座(111)上,且所述接脚(121)间隔形成绕线区(122),所述接脚(121)是由印刷堆叠的堆叠层所形成;以及
多个端电极(13),其分别设置在各接脚(121)的端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层积式绕线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111)是单体成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层积式绕线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111)是印刷堆叠所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层积式绕线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端电极(13)表面进一步设有电镀层(14)。
5.一种层积式绕线座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以下制程:
制程一:基座(111)制作,将作为基座(111)的基座层(11)形成于载板(10)上;
制程二:印刷接脚(121),印刷堆叠形成多个接脚(121)的堆叠层(12);
制程三:切割,将堆叠完成的半成品切割成单颗的绕线座胚体(100);
制程四:烧结,将切割制程所形成的所述绕线座胚体(100)置入烧结炉以高温烧结形成绕线座本体(200);以及制程五:端电极(13)制作,于各接脚(121)的端处涂上端电极(13)材料,经高温烧附形成端电极(13)。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程五中的所述端电极(13)在制作后进一步包括制程六:电镀,于所述端电极(13)表面形成有电镀层(14)。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层(11)制作包含干式、湿式和半湿式中的一种制程,将所述基座层(11)制作于所述载板(10)上。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层(11)是印刷堆叠所制成。
9.一种层积式绕线座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以下制程:
制程一:基座(111)制作,将作为基座(111)的基座层(11)形成于载板(10)上;
制程二:印刷接脚(121),印刷堆叠形成多个接脚(121)的堆叠层(12);
制程三:印刷端电极(13),在所述堆叠层(12)的表面印刷形成端电极(13);
制程四:切割,将堆叠完成的半成品切割成单颗的绕线座胚体(100);以及
制程五:烧结,将切割制程所形成的所述绕线座胚体(100)置入烧结炉以高温烧结形成已具所述端电极(13)的绕线座本体(200)。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制程五中的烧结后进一步包括制程六:电镀,于所述端电极(13)表面形成有电镀层(14)。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层(11)制作包含干式、湿式和半湿式中的一种制程,将所述基座层(11)制作于所述载板(10)上。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层(11)是印刷堆叠所制成。
13.一种层积式绕线座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以下制程:
制程一:基座(111)制作,将基座(111)单体制作于载板(10)上;
制程二:印刷接脚(121),分别印刷堆叠层(12),于基座(111)单体上形成接脚(121),完成绕线座胚体(100);
制程三:烧结,将所述绕线座胚体(100)置入烧结炉以高温烧结形成绕线座本体(200);以及
制程四:端电极(13)制作,于各所述接脚(121)的端处涂上端电极(13)材料,经高温烧附形成所述端电极(13)。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程四中的所述端电极(13)在制作后进一步包括制程五:电镀,于所述端电极(13)表面形成有电镀层(14)。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111)制作是包含干式、湿式和半湿式中的一种制程,将所述基座(111)单体制作于所述载板(10)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佳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佳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05263.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丙酮回收的吸附床解析方法和吸附装置
- 下一篇:扇贝即食食品及其制作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