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印刷用层压体以及使用该层压体的印刷方法和印刷品无效
申请号: | 200710104910.4 | 申请日: | 2003-05-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70025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1-14 |
发明(设计)人: | 汤川重男;田中雅宣 | 申请(专利权)人: | 纪和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41M5/42 | 分类号: | B41M5/42;B41M5/50;B41M5/00;B41M7/00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陈建全 |
地址: | 日本和***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印刷 层压 以及 使用 方法 印刷品 | ||
本申请是2003年5月12日递交的中国专利申请No.03811024.5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通过加热使升华性染色剂渗透至树脂内部的升华染色法中的印刷用层压体以及使用该层压体的印刷方法和印刷品。更详细地说,涉及一种能够防止在染色时和在染色后随着时间推移发生升华性染色剂迁移的印刷用层压体以及使用该层压体的印刷方法和印刷品。
背景技术
目前,当在印刷用层压体中使用升华性染色剂印刷图象等时,使用含有升华性染色剂的油墨暂且印刷在纸上,将纸的印刷面和印刷用层压体的表面贴合,利用真空加热压合机和热辊等,使纸的印刷面和印刷用层压体密合,使其热压结合而使升华性的染色剂渗透至印刷用层压体的内部。作为别的方法,是将含有升华性染色剂的油墨印刷在设置于印刷用层压体表面接受油墨的临时显示表面层上,然后进行加热使染色剂在印刷用层压体内扩散渗透,得到目标印刷图象。印刷时,升华成直至分子大小的染色剂渗透至树脂内部,图象在着色性树脂层上被发色印刷,这时若转印温度和转印时间比印刷的最适合条件更低更短,则得不到足够的发色浓度,此外若超过最适合条件,则升华性的染色剂渗透迁移而扩散至与着色性树脂层连接的层,例如用于贴合基材所设的粘合剂层和接合剂层,从而发生损害图象的鲜明性、图象的轮廓模糊等不适宜的情况。而且即使在最适合条件下进行升华染色印刷,经过时间的推移染色剂逐渐地迁移至上述与着色性树脂层连接的层,应该保持在着色性树脂层上的染色剂趋于分散,发生色彩的变退色,图象的轮廓变得不鲜明等的问题。作为现有技术的示例,例如专利文献1(特开2002-79751号公报)中提出的,在制造印刷用层压体时,在聚酯等基材薄膜上顺次层压着色性树脂层和表面树脂层,制成印刷用层压体。
但是,在前述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若其所使用的聚酯薄膜是未拉伸的,则具有不能防止染色剂迁移的问题。此外,若使用双向拉伸的聚酯薄膜,双向拉伸聚酯薄膜由于拉伸使得树脂的结晶性和分子内密度提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染色剂的层间迁移,但是在长期保持着色层内图象的鲜明性方面不充分,印刷的图象的轮廓在短时间内变得不鲜明。此外,若采用双向拉伸聚酯薄膜作为工序的基材,则由于双向拉伸的聚酯薄膜在进行升华染色时因加热而收缩,具有在前述印刷用层压体中发生褶皱和条纹的问题。
而且,当双向拉伸的聚酯薄膜贴合在车辆的车身等三维曲面上时,由于其具有刚性,而柔性和伸长率不够,难以贴合在曲面上。因此,在市场上,希望开发出一种能够长时间保持图象的发色浓度和维持图象的鲜明性,在加热转印时不会发生褶皱和条纹,而且在三维曲面贴合适应性方面优良的用于升华染色的新型印刷用层压体。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前述目前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第1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防止升华性染色剂迁移的印刷用层压体以及使用该层压体的印刷方法和印刷品。
本发明的第2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可贴合在曲面基体上的适应性的印刷用层压体以及使用该层压体的印刷方法和印刷品。
为了实现前述第1目的,本发明的印刷用层压体是一种通过加热使升华性的染色剂渗透至树脂层内部而使树脂层着色的印刷用层压体,其特征在于,该层压体从表面开始顺次至少含有表面树脂层(A)、可防止染料迁移的着色性树脂层(B)或者着色性树脂层(B1)和染料迁移防止层(B2),该表面树脂层(A)与前述升华性染色剂亲和性较弱、且允许前述染色剂从中通过,该可防止染料迁移的着色性树脂层(B)与前述染色剂具有亲和性,且防止前述染色剂的迁移,该着色性树脂层(B1)和前述染色剂具有亲和性,该染料迁移防止层(B2)防止前述染色剂的迁移。
接着为了实现前述第2目的,本发明的印刷用层压体具有如下的特征:在前述可防止染料迁移的着色性树脂层(B)的更下层具有其伸长率大于前述可防止染料迁移的着色性树脂层(B)的柔性树脂层(C)。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纪和化学工业株式会社,未经纪和化学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0491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智能型有触点投切开关无功补偿装置
- 下一篇:一种矿用煤电钻电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