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移载机的移转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710098707.0 | 申请日: | 2007-04-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96608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29 |
发明(设计)人: | 李东旭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K13/02 | 分类号: | H05K13/02;B65G47/91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刘芳 |
地址: | 100176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移载机 移转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移转机的移转装置,尤其是一种具有托付部件的移转装置。
背景技术
在进行印刷电路板检测(PCB Inspection,P/I)的时候,首先作业人员需要将待检测的印刷电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PCB)摆放入托盘(Tray),但是在放置时,PCB板的位置可能会放置的不够准确,因此在进入装配(Assembly,Ass’y)设备后,翻转机从Tray上利用吸头吸取PCB板后,PCB板被翻转上升,然后在翻转机和移载机交换吸附时,PCB板被移载机的吸头吸取,因为PCB板摆放时的不准确,以及PCB上的晶体管与移载机的VAC PAD发生干涉,导致PCB板不能被很好的被吸头吸附。所以,当移载机的吸头解除吸附,PCB板就会从移载机下落到载屏台,这时就会出现PCB板弯曲或者COF(Chip On Film,芯片被贴装在FPC板上)破损(Damage)的现象,
而且在PCB板的规格比较大的时候,COF也会比较长,出现损坏的可能性也会更大,有时甚至可能还会造成(Cell)和PCB板的破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而提供一种移转机的移转装置,以实现杜绝因移转机吸头的吸附不良所导致的PCB板弯曲或损坏,以及COFDamage的发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移转机的移转装置,包括:
数根第一连接杆,互相连接,用于移转被转移的部件,每根第一连接杆末端连接有吸头,用于吸附被转移的部件;
第二连接杆,与所述数个第一连接杆相连接,用于移转被转移的部件,该第二连接杆末端连接有托付部件,用于托付被移转的部件,该托付部件比所述吸头的水平高度低,所述托付部件的截面具有一锐角底角,所述锐角底角朝向所述第一连接杆;所述被移转的部件为通过COF相连的PCB板和屏构成的整体。
所述托付部件的截面为直角梯形。所述锐角底角的角度为20-30度。所述托付部件的材质为塑料。所述托付部件在第二连接杆的位置可调。所述托付部件比所述吸头的水平高度低5mm。
因此,本发明移转机的移转装置,利用吸头吸屏,而利用托付部件托举PCB板,杜绝了因移转机吸头的吸附不良所导致的PCB板弯曲或损坏,以及COF Damage的发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移转机的移转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移转机的移转装置的托付部件的放大图;
图3为本发明移转机的移转装置使用状态图一;
图4为本发明移转机的移转装置使用状态图二;
图5为本发明移转机的移转装置使用状态图三;
图6为本发明移转机的移转装置使用状态图四;
图7为本发明移转机的移转装置使用状态图五;
图8为本发明移转机的移转装置使用状态图六;
图9为本发明移转机的移转装置使用状态图七。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本发明为了杜绝移转机吸头吸附PCB板吸附不良现象产生,将吸附PCB板的上原来安装的吸头换成能够托付PCB板的托付部件。
如图1所示,为本发明移转机的移转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包括数根第一连接杆1,互相连接,用于移转被转移的部件;每根第一连接杆1末端连接有吸头10,用于吸附被转移的部件;第二连接杆2,与所述数个第一连接杆1相连接,用于移转被转移的部件,该第二连接杆2末端连接有托付部件20,用于托付被移转的部件。
如图2所示,为本发明移转机的移转装置的托付部件的放大图,托付部件20的截面为直角梯形,锐角底角朝向第一连接杆,锐角底角的角度α为20-30度,材质可以用硬的塑料,长度5-8cm,厚度0.5-1cm,宽度约1cm左右,在第二连接杆2的末端位置可以上下左右随意调整距离,与第二连接杆2的连接方式和原有的移载机上的第一连接杆和吸头的连接方式相同。
另外,可以将原移转机的4个吸附PCB板的部件换成4个相同的托付部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9870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