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玻璃滑槽有效
申请号: | 200710097310.X | 申请日: | 2007-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63393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0-31 |
发明(设计)人: | 高濑智宏;岩佐则正;有竹祐则;土岐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E05D13/00 | 分类号: | E05D13/00;E06B3/62;E06B7/22;B60J10/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昊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宋丹氢;张天舒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玻璃 滑槽 | ||
1.一种玻璃滑槽,适于安装到沿机动车的车门窗洞设置的安装 框架的内部,所述玻璃滑槽包括:
主体部分,设有基部以及内侧壁部和外侧壁部,所述内侧壁部 和外侧壁部从所述基部延伸以形成大致U形横截面;
内密封唇,大致从所述内侧壁部的末端部朝所述主体部分的内 部空间内延伸;
外密封唇,大致从所述外侧壁部的末端部朝所述主体部分的所 述内部空间内延伸;
其中,在所述玻璃滑槽中对应于所述车门玻璃的垂直边的部分 中,在所述内侧壁部上设置次唇,使其在所述主体部分的所述内部空 间侧中大致直线状延伸,同时朝所述车门窗洞的内侧倾斜,在所述内 侧壁部挤出的同时,所述次唇与所述内侧壁部一体形成,以及
其中,沿相对于首先接触所述次唇末端部的部分更靠近末端的 部分,在所述内密封唇上设置第一限位凸起,使其朝所述内侧壁部凸 起;在所述内密封唇挤出的同时,所述第一限位凸起与所述内密封唇 一体成型,
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次唇的伸出长度设定为,当所述车门玻璃插入所述主体 部分的所述内部空间时,使所述次唇的末端部始终邻接所述内密封唇 中与其玻璃接触表面相反的后表面,使所述车门玻璃沿事先为所述车 门玻璃设定好的滑动轨道滑动,而在机动车横向没有偏移,
其中,在所述次唇的所述末端部,施加增进所述次唇的滑动性 的表面处理,以避免所述次唇的末端部与所述内密封唇的后表面相互 粘连,并抑制所述次唇和所述内密封唇相互摩擦导致磨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玻璃滑槽,其中,沿所述次唇与所述 内侧壁部之间的分界部分,形成凹槽部分。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玻璃滑槽,其中,所述第一限位凸起 的凸起长度设定为所述次唇厚度的0.5倍至1.8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玻璃滑槽,其中所述第一限位凸起制 成为比所述次唇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玻璃滑槽,其中,所述内侧壁部上能 够与所述次唇接触的部分处,设置多个沿所述主体部分的长度方向延 伸的凸起;在所述内侧壁部挤出的同时,所述凸起与所述内侧壁部一 体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玻璃滑槽,其中,在所述内侧壁部中 与所述次唇接触的部分处,形成朝向所述机动车的内侧的容纳凹进, 使得所述凸起形成在所述容纳凹进的底部上,以及
由与所述内侧壁部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看,相对于所述内侧 壁部上没有形成所述容纳凹进的表面,所述凸起的末端位于更靠近所 述机动车内侧处。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玻璃滑槽,其中,在所述内侧壁部上, 形成所述凸起的部分相对于接触所述次唇的部分,面积比率为50% 至100%。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玻璃滑槽,其中,相对于所述内密封 唇上首先接触所述次唇末端部的部分,在更靠近所述内密封唇的基侧 部分上,设置第二限位凸起;在所述内密封唇挤出的同时,所述第二 限位凸起与所述内密封唇一体形成。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玻璃滑槽,其中,将所述第二限位凸 起设置为,使所述第二限位凸起中位于所述内密封唇末端部一侧的侧 部与所述内密封唇形成的角度为锐角。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玻璃滑槽,其中所述第二限位凸起的 凸起长度设置为所述次唇厚度的0.5倍至1.5倍。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玻璃滑槽,其中所述次唇由发泡材料 制成,并在所述内侧壁部挤出的同时与所述内侧壁部一体成型。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玻璃滑槽,其中所述内侧壁部由密 实材料或发泡材料制成。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玻璃滑槽,其中所述内侧壁部由烯 烃基热塑性弹性体制成,以及,所述次唇由动态交联的烯烃基热塑性 弹性体制成,或
所述内侧壁部和所述次唇都由烯烃基橡胶制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合成株式会社,未经丰田合成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97310.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键盘式多功能预付费电能表
- 下一篇:乘用车电子稳定性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