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发光元件有效
申请号: | 200710096556.5 | 申请日: | 2007-04-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90957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22 |
发明(设计)人: | 林鼎洋;欧震;赖世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晶元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33/00 | 分类号: | H01L3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陶凤波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光 元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发光元件,尤其是一种具有多重量子阱结构的发光元件。
背景技术
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在具有光电转换特性的固态元件里十分重要。一般而言,它具发光层(Active layer),被两种不同电性的半导体层(p-type&n-type semiconductor layers)所包夹而成。当于两半导体层上方的接触电极施加一驱动电流时,两半导体层的电子与空穴会注入发光层,在发光层中结合而放出光线,其光线具全向性,会通过此发光二极管元件的各个表面而射出。通常,发光层可为单一量子阱结构层(SQW)或多重量子阱结构层(MQW)。与单一量子阱结构(SQW)相较,多重量子阱结构(MQW)被认定具有较高的输出能力,因为即使在电流很小时,它仍可以透过许多障壁层及阱层堆叠而成的小能隙结构,将电流转换为光。
图1显示已知技术的发光元件10的剖面图。如图所示,p型氮化物半导体层14与n型氮化物半导体层13之间有具有多重量子阱结构的发光层15,在最靠近p型氮化物半导体层14的障壁层,并不掺杂n型杂质,并在多重量子阱结构层中其余所有的障壁层,掺杂n型杂质。图2显示另一已知技术的发光元件20的剖面图。如图所示,p型氮化物半导体层24与n型氮化物半导体层23之间有具有多重量子阱结构的发光层25,并在多重量子阱结构层中最靠近n型氮化物半导体层23的数个障壁层,掺杂n型杂质,但其他障壁层并不掺杂n型杂质。如上所述,透过多重量子阱结构层中n型杂质的掺杂的位置变化,可以获得到一个电性优异,而且发光效能提升的发光元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光元件,其包含基板、n型氮化物半导体层、p型氮化物半导体层、位于上述n型氮化物半导体层与上述p型氮化物半导体层之间的发光层。其中,发光层具有靠近该n型半导体层的第一区域、靠近该p型半导体层的第二区域、及位于该第一区域及该第二区域之间的中间区域,其中该第一区域及该第二区域掺杂有n型杂质,而该中间区域则无该n型杂质,或具有浓度较该第一区域及该第二区域的浓度为低的该n型杂质。其中该中间区域为一多重量子阱结构层。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光元件,其包含n型半导体层;p型半导体层;以及发光层,位于该n型半导体层与该p型半导体层之间。该发光层包含靠近该n型半导体层的第一区域、靠近该p型半导体层的第二区域、及位于该第一区域与该第二区域间的中间区域。其中该第一区域、该第二区域、及中间区域由多个障壁层与多个阱层交错堆叠而成,且该多个障壁层中位于该第一区域及该第二区域中者掺杂有n型杂质,位于该中间区域中者则无该n型杂质,或具有浓度较该第一区域及该第二区域的浓度为低的该n型杂质。
本发明透过上述n型杂质的特定掺杂分布设计,不但可以获得电性优异的元件,更可以有效提升发光二极管的发光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已知技术发光元件10的剖面图。
图2为另一已知技术发光元件20的剖面图。
图3为依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发光元件30的剖面图。
图4为依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发光元件40的剖面图。
图5为依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发光元件50的剖面图。
图6为依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发光元件60的剖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晶元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晶元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9655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