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水产生物饲料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710094004.0 | 申请日: | 2007-08-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99543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09 |
发明(设计)人: | 吴奇能;雷耀霞;余世贤;汪红兵;吴瑞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奇能 |
主分类号: | A23K1/18 | 分类号: | A23K1/18;A23K1/00 |
代理公司: | 上海浦一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函 |
地址: | 201203上海市浦东新区***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产 生物 饲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生物饲料,尤其涉及一种水产生物饲料;此外,本发明还涉及该水产生物饲料的制备方法,确切地说是一种分别接种二联有益微生物的二次发酵方法。
背景技术
抗生素和重金属超标已成为水产养殖业面临的两大亟需解决的问题。滥用和过量使用抗生素导致体内含量超标的问题已成为食品安全关注的焦点之一。此外,环境污染携带的重金属及其它有害物质,通过食物链转移到人体而带来的食品安全隐患,同样受到人们的密切关注。
为了给鱼、虾生长营造一个营养丰富的水体环境,施用生物饲料无疑是一种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常用作肥水的有畜禽尿粪等农家肥,及经过堆制腐熟的有机肥,这些肥料虽能起很好的肥水作用,但它们没有意识到水体也是一个需要生态平衡的小环境。现在市面上也有为了保证水体生态平衡而推出的水产生物饲料,可是这些水产生物饲料要么是在发酵生产时,将所有的有益菌一起加入共同发酵;要么就是将发酵好的多种有益微生物按一定量与传统饲料混比。前者是一种没有综合考虑菌种特性而盲目组合的方法,难以保证水产生物饲料所含的有益菌群在各自的菌体水平上符合要求;后者则因为没有经接种发酵而非真正意义的水产生物饲料。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水产生物饲料,其解决了水产生物饲料在发酵培养过程中,搭配的有益菌群因出现优、劣势菌而使得单个有益微生物菌体水平达不到要求的问题。为此,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水产生物饲料的制备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水产生物饲料,以有益微生物作为主要活性成分,每克水产生物饲料含有益微生物的量:枯草芽孢杆菌≥6个亿,沼泽红假单孢菌≥4个亿,产朊假丝酵母菌≥6个亿,嗜酸乳杆菌≥4个亿。
本发明还提供上述水产生物饲料的制备方法,采用二次发酵、每次接入互利生长的两联菌剂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两次发酵过程,第一次发酵过程为:在食用菌菌糠培养基中接种含有枯草芽孢杆菌和沼泽红假单孢菌的二联菌剂,混匀后进行发酵;第二次发酵过程为:等第一次发酵结束时,再接种含有产朊假丝酵母菌和嗜酸乳杆菌的二联菌剂,混匀后进行发酵;第二次发酵结束后,将培养物晒干或阴干、粉碎,得到水产生物饲料成品。
其中,培养基原料则选用营养丰富、透气性良好pH中性的食用菌菌糠废弃物。
所述的培养基在接种后的含菌量为:每克培养基含枯草芽孢杆菌和产朊假丝酵母菌分别达0.05个亿,每克培养基含沼泽红假单孢菌和嗜酸乳杆菌的分别达0.1个亿。
第一次发酵中培养基的配比(重量比)为:菌糠92%,青糠7%,红糖1%,石灰少量,添加适量的水,使培养基含水50%-55%。
第二次发酵中,在第一次发酵培养基的基础上添加以下重量比的成分:1%的过磷酸钙,5%的麸皮,以及少量水使培养基含水50%-55%。
所述的两次发酵过程采用槽式发酵。
所述第一次发酵结束时,培养基的PH值为7.5;所述第二次发酵结束时,培养基的PH值为4.5。
本发明水产生物饲料的制备方法,特点主要体现在菌种搭配和发酵方式选择上。
在菌种搭配上,考虑到微生物培养后pH变化和不同菌对溶氧的要求差异,选择了枯草芽孢杆菌和沼泽红假单孢菌,产朊假丝酵母菌和嗜酸乳杆菌作为两联菌组合。在pH变化上,枯草芽孢杆菌和沼泽红假单孢菌在发酵结束后,均能使pH上升,而产朊假丝酵母菌和嗜酸乳杆菌恰好相反;另外,在对溶氧要求上,枯草芽孢杆菌和产朊假丝酵母菌是好氧菌,而沼泽红假单孢菌和嗜酸乳杆菌是兼性厌氧菌,前后者正好在溶氧上互利共补。这样的搭配,避免了优、劣势菌出现的机会,能保证目的有益菌在各自的菌体水平上达到质量要求。
在发酵方式上,考虑到多株菌共同发酵,若菌体特性有较大差异,必然会出现优劣菌,则难以保证产品质量。为了使水产生物饲料中的微生物在总体和单个数量上均能满足菌体数量的要求,选择了二次发酵方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奇能,未经吴奇能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9400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芯片封装结构及其电路板
- 下一篇:多孔镁/羟基磷灰石生产工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