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抗外界静电冲击的高分子保护元件有效
申请号: | 200710093840.7 | 申请日: | 2007-05-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83163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2-05 |
发明(设计)人: | 权秀衍;福田昆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神沃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C7/10 | 分类号: | H01C7/10;H01C7/12;H01C17/00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余明伟 |
地址: | 201108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外界 静电 冲击 高分子 保护 元件 | ||
1.一种抗外界静电冲击的高分子保护元件,包括引出电极、基板,其特征在于,基板为多层结构,所述的基板包括密封在基板内部的高分子压敏材料,其中,基板包括依次叠加的面层、高分子压敏材料层、电极层、底层,基板两端端部均设置有与面层、高分子压敏材料层、电极层、底层垂直的第三复合金属层,面层与高分子压敏材料层之间还含有附加层,所述的附加层包括绝缘树脂材料板和第三复合树脂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抗外界静电冲击的高分子保护元件,其特征在于,面层包括第一复合金属层、第一绝缘材料板、第一复合树脂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抗外界静电冲击的高分子保护元件,其特征在于,第一复合树脂板包括高分子树脂添加或不添加填充材料,所述第一复合金属层的组成为内层是铜层和外层是镍层;或内层是铜层、中间层是镍层和外层是金层;或内层是铜层、中间层是镍层和外层是锡层。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抗外界静电冲击的高分子保护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材料板采用环氧树脂、聚酰胺、聚酯的任意一种。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抗外界静电冲击的高分子保护元件,其特征在于,面层的第一绝缘材料板叠合在第一复合树脂板一板面上的中部,第一复合金属层叠合在第一复合树脂板一板面上的两端部并覆盖第一复合树脂板的两端头部分,第一复合金属层与第一绝缘材料板结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抗外界静电冲击的高分子保护元件,其特征在于,高分子压敏材料层位于面层与电极层之间和/或电极层与底层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抗外界静电冲击的高分子保护元件,其特征在于,高分子压敏材料层包括高分子压敏材料板和第二复合树脂板。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抗外界静电冲击的高分子保护元件,其特征在于,第二复合树脂板包括高分子树脂、添加或不添加填充材料。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抗外界静电冲击的高分子保护元件,其特征在于,第二复合树脂板上设置有开孔,高分子压敏材料板位于第二复合树脂板的开孔中。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抗外界静电冲击的高分子保护元件,其特征在于,第三复合树脂板包括高分子树脂、添加或不添加填充材料。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抗外界静电冲击的高分子保护元件,其特征在于,绝缘树脂材料选自有机硅树脂、环氧树脂、聚酯或聚胺酯中的一种或几种,其固化后有一定的弹性。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抗外界静电冲击的高分子保护元件,其特征在于,电极层由金属箔电极组成。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抗外界静电冲击的高分子保护元件,其特征在于,电极层包括两片不相接触的金属箔电极,两金属箔电极中间有一狭缝。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抗外界静电冲击的高分子保护元件,其特征在于,电极层的两金属箔电极中间狭缝是直线形、折线形或弧形。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抗外界静电冲击的高分子保护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三复合金属层为圆弧形,椭圆弧形或直板形。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抗外界静电冲击的高分子保护元件,其特征在于,底层包括第二复合金属层、第二绝缘材料板和第五复合树脂板。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抗外界静电冲击的高分子保护元件,其特征在于,第五复合树脂板包括高分子树脂、添加或不添加填充材料,所述第二复合金属层的组成为内层是铜层和外层是镍层;或内层是铜层、中间层是镍层和外层是金层;或内层是铜层、中间层是镍层和外层是锡层。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抗外界静电冲击的高分子保护元件,其特征在于,底层的第二绝缘材料板叠合在第五复合树脂板板面上的中部,第二复合金属层叠合在第五复合树脂板的板面上的两端部并覆盖第五复合树脂板的两端头部分。
1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抗外界静电冲击的高分子保护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绝缘材料板采用环氧树脂、聚酰胺、聚酯的任意一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神沃电子有限公司,未经上海神沃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93840.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