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发光元件无效
申请号: | 200710085429.5 | 申请日: | 2007-03-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62033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9-10 |
发明(设计)人: | 吴庆辉;吴东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贝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33/00 | 分类号: | H01L33/00;C09K11/80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谢丽娜;陈肖梅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光 元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发光元件,尤其涉及一种通过蓝光芯片与红光芯片所发出之光,透过绿色磷光体以产生白光光源,而适于应用在发光二极管或类似之结构。
背景技术
一般发光二极管多为单色光,如红色、绿色、蓝色...等,若欲产生以人类眼睛所能见的白光形式,则需至少两种颜色(波长)以上的光混合后才能形成肉眼所见之白光,如将三原色“红光+绿光+蓝光”混合后即为白光,或是利用互补色,如“蓝光(Blue)+黄光(Yellow)”或“青光(Cyan)+红光(Red)”亦可形成白光。
其中利用三原色混合为白光之实施方式为同时使用红、绿、蓝色发光芯片,并通过过不同电流的激发以混合出白色光线;如图4所示,此种白光二极管主要技术是将红、蓝、绿三色发光芯片A1、A2、A3封装在一个包装体C内,其中并封入一个控制芯片E,该晶线B为连接三发光芯片A1、A2、A3与控制芯片E的引线,而接脚D为其与外界连接之用。
然而,上述结构须同时具有红、蓝、绿三色发光芯片,其成本较高、制作不易,且其可发出白光的区域须为三颗芯片发光交集处,本发明人有鉴于上述结构之缺陷,以从事该项事业多年之经验,并精心研究,希望能提供一种可降低成本,且提高亮度又方便实施之发光元件,以提供消费大众使用,为本发明所欲研创的发明动机。
发明内容
本发明之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光元件,该发光元件通过蓝光芯片与红光芯片所发出的光透过绿色磷光体产生白光光源,以降低产生白光的发光二极管之成本与提高白光亮度,进而增加整体之实用性。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特征如下:
一种发光元件,主要于承载架上结合有至少一蓝光芯片与至少一红光芯片,其中该至少一蓝光芯片与至少一红光芯片上覆盖有绿色磷光体,该绿色磷光体以铝酸盐为主,其化学式为M1-xEuxAlyO1+3y/2,其中M为至少一种由Ba、Sr、Ca、Mg、Mn、Zn、Cu、Cd、Sm及Tm组成群中选出的二价金属;0.1<x<0.9;0.5≤y≤12;藉此,令蓝光芯片与红光芯片所发出的光透过该绿色磷光体,以产生白光光源。
本发明的次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光元件,该发光元件通过令蓝光芯片所发出的光透过绿色磷光体,并与红光芯片所发出之光混色后以产生白光光源,藉此降低产生白光之发光二极管之成本与提高白光亮度,进而增加整体之便利性及实用性。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特征如下:
一种发光元件,主要于承载架上结合有至少一蓝光芯片与至少一红光芯片,其中该至少一蓝光芯片上覆盖有绿色磷光体,该绿色磷光体以铝酸盐为主,其化学式为M1-xEuxAlyO1+3y/2,其中M为至少一种由Ba、Sr、Ca、Mg、Mn、Zn、Cu、Cd、Sm及Tm组成的群中选出的二价金属;0.1<x<0.9;0.5≤y≤12;藉此,令蓝光芯片所发出之光透过该绿色磷光体,并与该至少一红光芯片所发出之光混色后,以产生白光光源。
通过上述技术特征,本发明的装置具有如下实用优点:
1、通过令蓝光芯片与红光芯片所发出之光透过绿色磷光体,以产生白光光源,其中该绿色磷光体系以铝酸盐为主,藉此可不须使用绿光芯片,不但降低产生白光光源的制造成本,且其亮度也较高。
2、该绿色磷光体亦可只覆盖于该蓝光芯片上,令蓝光芯片所发出之光透过该绿色磷光体,并与红光芯片所发出之光混色后,即可产生白光光源,使该白光光源的制造工艺更具弹性。
本发明其它特点及具体实施例可于以下配合附图之详细说明中,进一步了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之组合剖示图。
图2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之组合剖示图。
图3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之组合剖示图。
图4为传统用白光发光二极管之俯视图。
图中符号说明
10承载架
11蓝光芯片
12红光芯片
13绿色磷光体
14连接导线
15锡球
16透光层
A1红色发光芯片
A2蓝色发光芯片
A3绿色发光芯片
B晶线
C包装体
D接脚
E控制芯片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贝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东贝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8542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