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背光模组有效
| 申请号: | 200710075618.4 | 申请日: | 2007-08-0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59122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2-04 |
| 发明(设计)人: | 朱钧;金国藩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2F1/13357 | 分类号: | G02F1/13357;G02B6/00;G02B5/1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100084北京市海淀区清华***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背光 模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液晶显示领域的背光模组。
背景技术
由于液晶显示器面板的液晶本身不具发光特性,因而,为达到显示效果,需给液晶显示器面板提供一面光源装置,如背光系统,其作用在于向液晶显示器面板供应亮度充分且分布均匀的面光源。
现有技术的背光系统主要由光源、导光板、反射板、扩散板与棱镜板组成。该光源可设置在导光板一侧或两相对侧并将光束发射至该导光板。该导光板的作用在于引导光束传输方向,使光束由导光板的出光面均匀出射,反射板相对该导光板的底面设置,以将由导光板底面出射的光束再次反射入该导光板内,提高光束的利用率。扩散板与棱镜板相对导光板的出光面依次设置,以使由导光板出射的光束分布更加均匀,进而提高液晶显示器面板的亮度与均匀性。
发光二极管具有工作电压低、发光亮度高、响应速度快、寿命长的优点,使其广泛应用在手机、PDA(个人数字助理)、显示器的背光模组中。Ya-Ju Lee等人在2007年6月2日发表一款高亮度氮化镓基发光二极管,该发光二极管具体结构及特性,请参考HighBrightness GaN-Based Light-Emitting Diodes,Display Technology,Journal of Volume 3,Issue 2,June 2007 Page(s):118-125。
然而,发光二极管的出射光具较强的光学指向性,即出射光具有一定的发散角度,当其直接射入背光模组的导光板时,使得导光板入光面一侧易出现光学暗区,且与发光二极管相对的位置易出现光柱,不易获得较佳的入光均匀度。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发光亮度均匀的背光模组。
发明内容
以下,将以实施例说明一种背光模组。
一种背光模组,其包括一光源与一导光板。所述导光板包括入光面、与该入光面相对的出光面以及连接所述入光面和出光面的侧面,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具有一凹槽结构。所述背光模组进一步包括一反射器,所述反射器设置于光源与导光板的入光面之间,且该反射器与导光板的出光面的凹槽结构相对应设置。所述反射器包括一光接收面,所述光接收面为向反射器内部凹陷的凹面。所述光源与该反射器的光接收面相对设置,该光源收容于该光接收面内。所述光源发出的光线部分经所述反射器反射后变为平行光,该平行光从所述入光面进入导光板内部并到达出光面的凹槽结构的表面。
所述背光模组中,光源和导光板的入光面之间设置有反射器,且导光板出光面和反射器对应的区域设置有凹槽结构,这样,光源发出的光线从导光板导出后,导光板出光面与光源相对应的区域的光线分布会被削弱,同时,导光板出光面与光源相对应的区域的外围区域的光线分布会相应增加,这样从导光板出射的光线的总体分布会比较均匀,从而背光模组具有较为均一的发光亮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技术方案第一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的剖面示意图。
图2为本技术方案第二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方案的背光模组进行具体说明。
参阅图1,本技术方案第一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100,其包括光源110,反射器120,导光板130,微棱镜系统140,偏振管理系统150以及散射板160等光学元件。
所述反射器120设置在光源110和导光板130之间,用于将光源110发出的光线以平行光的形式引导入导光板130内部。微棱镜系统140,偏振管理系统150以及散射板160依次设置在导光板130的出光侧,用于将导光板130射出的光线进一步的分散化、均匀化。
所述反射器120包括一第一底面121,一光接收面123一及连接第一底面121和光接收面123的第一侧面122。所述第一底面121可为平面或曲面结构,本实施例中,第一底面121为平面。所述第一侧面122为曲面结构,例如为球面、圆柱面、圆锥面或其它空间曲面结构,本实施例中,第一侧面122为球面结构。所述光接收面123为向反射器120内部凹陷的凹面,所述光源110和该光接收面123相对应设置,本实施例中,光源110收容于该凹陷型光接收面123内,且光源110可以为发光二极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未经清华大学;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7561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管道壁厚TEM检测方法和GBH管道腐蚀智能检测仪
- 下一篇:相机模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