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防静电热收缩材料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710074827.7 | 申请日: | 2007-06-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55246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9-03 |
发明(设计)人: | 刘军;曾志安;麦家星;鲁雪莲;鲁尔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长园电子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23/00 | 分类号: | C08L23/00;C08K5/09;C09K3/16;B29C47/00;B29C35/08;B29B9/12;C08K3/04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嘉宏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李杰 |
地址: | 518057广东省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静电 收缩 材料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防静电的热收缩材料及其制造方法,该热收缩材料具有较小的表面电阻率(106-11Ω),能防止静电的产生和积累,同时在加热的情况能具有收缩的特性。
背景技术
常规的塑料材料及热收缩材料的表面电阻率都比较高(大于1012Ω),属于绝缘材料,使用此类材料作为电子产品的包覆材料,常常在塑料材料及热缩材料的表面产生大量的高压静电,当这种高压静电处理不当时,就会对所包装的电子产品产生电击损坏。
为了保护电子产品,需要使用具有防静电功能的包装材料,其表面电阻率106-11Ω。目前市面上有许多防静电包装材料,如中国专利申请号01130781.1所公开的一种聚烯烃防静电薄膜,其在有快速牢固包覆和连接的使用场合,因为经常采用胶粘剂作为包覆和连接的固定方式,而在现实中常因粘接剂老化失效,导致固定失效,无法充分发挥其功效。
热收缩材料具有使用方便,快速,牢固有效等特点,但没有专门用于具有永久性防静电用途的热收缩材料,如中国专利ZL99206447.3所公开的增强绝缘热缩带是使用一种防静电的涂层,因为涂料与热缩管表面相互之间粘接性不好,容易发生涂层在热缩过程及使用过程中发生脱落导致防静电效果变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传统的防静电包装材料上用胶粘剂固定的防静电薄膜容易脱落的问题,以及防静电涂层容易脱落使防静电效果差的问题,提供一种具有较小电阻率、防止静电产生和积累效果好的防静电热收缩材料及其制造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以下技术方案:一种防静电热收缩材料,其组分和含量为:聚烯烃树脂100份;炭黑12-20份;抗氧剂0.3-1.0份;塑料加工润滑剂0.5-1.5份;其含量按重量计。
该技术方案进一步的改进在于:该聚烯烃树脂为以下物质之一种或多种的混合物:聚乙烯、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乙烯丙烯酸丁酯、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或者该聚烯烃树脂为聚乙烯、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乙烯丙烯酸丁酯、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其中之一种或多种的混合物与氯化聚乙烯、三元乙丙橡胶、定向聚合的聚烯烃弹性体、丁腈橡胶、天然橡胶、丁基橡胶其中之一种或多种混合物的掺混体。
该技术方案进一步的改进在于:该炭黑是不含铅、镉、汞和六价铬的无定形炭粉末。
该技术方案进一步的改进在于:该塑料加工润滑剂为以下物质之一种或多种的混合物:硬脂酸、硬脂酸锌、硬脂酸钙、硬脂酸镁、聚乙烯蜡,该塑料加工润滑剂不含铅、镉、汞和六价铬。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所述防静电热缩材料的制造方法的技术方案:该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将所述按比例计量的聚烯烃树脂、炭黑、抗氧剂和塑料加工润滑剂充分熔融混炼造粒;步骤2:挤出成型;步骤3:将步骤2成型的材料用高能电子辐照交联后扩张,快速冷却定型得到环保防静电热收缩材料。
该技术方案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步骤1中用开放式炼塑料机或密炼机或双螺杆混炼机混炼造粒。
该技术方案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步骤2中用单螺杆挤出机挤出成型。
该技术方案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步骤2中挤出成管材、片材。
该技术方案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步骤3中用高能电子以10-25Mrad辐照交联,或用放射性元素钴Co60放出的高能射线以100-250KGY辐照交联。
该技术方案进一步的改进在于:辐照交联的材料在80-200℃扩张2-5倍。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该热收缩材料不用固定防静电薄膜或者涂上防静电涂层,该热收缩材料本身带有防静电的功能,该热收缩材料有较小的电阻率,能防止静电的产生和积累,同时在加热的情况能具有收缩的特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防静电热收缩材料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出一种防静电热收缩材料,其组分和含量为:聚烯烃树脂100份;炭黑12-20份;抗氧剂0.3-1.0份;塑料加工润滑剂0.5-1.5份;其用量按重量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长园电子材料有限公司,未经深圳长园电子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7482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