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水性上光涂料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710069004.5 | 申请日: | 2007-05-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85883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2-12 |
发明(设计)人: | 阮付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阮付林 |
主分类号: | C09D5/02 | 分类号: | C09D5/02;C09D133/00 |
代理公司: | 瑞安市翔东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陈向东 |
地址: | 325206浙江省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性 上光 涂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高分子材料技术领域,涉及纸张水性上光压光油的配方和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出售的大部分水性上光油为了保证成膜能力和光泽度,其成膜助剂的含量占溶剂部分的20%以上,有的甚至高达70%,这还不能称为真正的水性上光油。成膜助剂的沸点一般较高,降低了膜的干燥速度,不能满足高速印刷的需要,同时提高了产品成本,也带来了环境污染。另外,为了提高上光涂膜的耐磨性,通常是再水性上光油中加入腊粉或者腊膏,但是腊粉、腊膏的分散性较差,容易凝结析出,会影响到水性上光油的储存稳定性。鉴于上述原因,有人提出了一种纸张水性上光油的制备方法,以提高上光油的干燥速度,解决普通水性上光油储存、使用稳定性差、水敏性强、光泽度不高的缺点。查中国专利数据库,发现一种发明名称为《纸张水性上光油的制备方法》,授权公告号为CN1175067C的发明专利,其公开了如下内容:“一种纸张水性上光油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将一种低分子量、高酸值的丙烯酸树脂在碱性物质促进下溶解于水中配制成浓度为20%的溶液;
(b)将苯乙烯、丙烯酸系单体以低分子量、高酸值的丙烯酸树脂为分散树脂,以阴离子与非离子二合一的表面活性剂为乳化剂,以过硫酸盐为引发剂,在温度为60~90℃条件下进行自由基乳液共聚,反应时间为4~7小时;
(c)共聚反应后加入乳化腊、少量成膜助剂及其它常用助剂;
(d)用氨水将乳液中和,调和PH值至7~20,经过滤得到。”。这种水性上光油,引入低分子量、高酸值丙烯酸树脂作为分散树脂,其亲水的羟基能使乳胶粒稳定地分散于体系中,增强了上光油乳液在储存和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且这种树脂用量的多少,对上光涂膜的光泽有着直接影响;共聚过程中引入的少量多烯基不饱和和单体作为自交联单体,大大改善了上光涂膜的耐水性能;其成膜性能优异,配制上光油时所需的成膜助剂的量大为减少,甚至可以不用。但是随着对纸质包装品的要求越来越高,光采用涂料的上光技术已经达不到要求,故而,要使纸张表面的精饰度高且光泽度好,都要采用压光技术,才能达到所要的效果。采用上述制备方法制备的纸张水性上光油,其工艺和配方都比较复杂,而且不能采用压光技术进行上光。由于按这种配方和制备方法所得到的水性上光油,要采用压光技术,会将上光油甚至整张纸张粘在压光模上,而无法达到要求。
【发明内容】
鉴于背景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配方和工艺都比较简单的且可以采用压光技术的水性上光涂料以及其制备方法。
为了能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水性上光压光涂料,其特征在于它是由如下重量比的原料组成:丙烯酸系单体20~50份、醇类极性溶剂10~30份、助剂10~20份、水20~40份、引发剂0.3~0.8份。
优选地,其所述丙烯酸系单体30份、醇类极性溶剂20份、助剂10份、水40份、引发剂0.5份。
为使上述的上光涂料上光后可以采用压光技术,在上述配方中还加入脱模剂0.08~0.12份。
优选地,其所述丙烯酸系单体30份、醇类极性溶剂20份、助剂10份、水40份、引发剂0.5份、脱模剂0.09份。
上述的丙烯酸系单体选自丙烯酸、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丙烯酸胺、丙烯酸羟丙酯、甲基丙烯酸丙酯、甲基丙烯酸丁酯、甲酯丙烯酸甲酯中的一种。
所述助剂为消泡剂和流平剂的混和物。
一种上述水性上光涂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具有如下步骤:
a)、将丙烯酸系单体和醇类极性溶剂混合;
b)、加入引发剂,在真空或者氮气的保护下将丙烯酸系单体和醇类极性溶剂聚合反应成5000~15000分子量的聚合物;
c)、在聚合物中加入中和剂和助剂搅拌均匀,最后加水稀释,即成为水性上光压光涂料。
与上述加入脱模剂的原料相适应时,在步骤c)中加入脱模剂,与中和剂、助剂一起搅拌均匀。
所述聚合反应的温度为85~105℃ ,反应时间为6~8小时。
所述中和剂为有机胺、乙二胺、乙二醇胺或者氨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阮付林,未经阮付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6900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