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编码β-酮酰辅酶A合成酶的水稻基因无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0710064382.4 申请日: 2007-03-14
公开(公告)号: CN101050465A 公开(公告)日: 2007-10-10
发明(设计)人: 何朝族;于冬梅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主分类号: C12N15/52 分类号: C12N15/52;C12N15/82;C12N15/63;C12N5/10;C12N15/29;C12N1/21
代理公司: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代理人: 王旭
地址: 100080北*** 国省代码: 北京;1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编码 辅酶 合成 水稻 基因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属于植物基因工程领域。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与水稻表皮结构和生长发育相关的编码β-酮酰辅酶A合成酶的水稻基因,包括该基因的重组质粒、宿主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在植物体中,极长链脂肪酸(≥18C,very long-chain fatty acids,VLCFAs)及其衍生物是表皮蜡质、鞘脂、种子油和根部木栓质的重要组成成分。表皮作为植物与环境间的第一道屏障,由于有蜡质晶体覆于表面和无定形蜡质嵌入其中,能够减少非气孔水分蒸发,阻挡真菌、细菌、病毒和植食性昆虫等病虫害的侵袭,抵御紫外线、霜冻等的危害,对陆生植物起着重要的保护作用(Hamilton,1995)。

在质体中进行的脂肪酸从头合成途径(de novo synthesis pathway)是以脂酰CoA为受体(第一步的受体为乙酰CoA)、丙二酸单酰-ACP为C2供体,经过一系列连续的缩合、还原、脱水和再还原四步反应,生成链长依次增加2个碳原子的脂酰-ACP的过程,其最终产物是C16或C18的饱和脂肪酸(Buchanan et al.,2000)。更长链的脂肪酸,即VLCFAs,则是以C16或C18脂肪酸为前体进一步延伸而成的。

催化VLCFAs合成的脂肪酸延伸酶(fatty acid elongase,FAE)是定位于内质网膜上的多酶复合体,包含四种酶,即β-酮酰辅酶A合成酶(KCS)、β-酮酰辅酶A还原酶(KCR)、β-羟酰辅酶A脱水酶(HCD)和烯酰辅酶A还原酶(ECR)。在多酶体系的共同作用下,每轮缩合、还原、脱水和再还原反应的产物比起始酰基CoA的碳链延长2个碳原子(C2供体为丙二酸单酰CoA)。其中,由KCS催化的缩合反应是整个延伸反应的限速步骤,同时,KCS还决定着反应的底物特异性。

尽管早在20世纪60、70年代就开始了对植物VLCFAs合成的研究,但是,酶的疏水性使得常规生物化学方法难以分离,而且单纯的遗传学方法也没有从大麦、玉米、油菜、拟南芥等植物的缺蜡突变体中成功确定相关的基因位点,因而限制了对VLCFAs合成的了解。近年来,随着基因组学的迅速发展,突变体已成为研究植物基因功能最有力的工具。

在拟南芥中克隆到的第一个β-酮酰辅酶A合成酶基因是在种子中特异表达的FAE1(James et al.,1995)。fae1突变体种子中VLCFAs的总量大幅降低,成分分析发现是C18→→C22链延伸反应受到抑制。因此推测FAE1基因编码催化拟南芥种子中VLCFAs链长由C18延伸到C20和C22反应的缩合酶。随后,相继在加州希蒙得木(Lassner et al.,1996)和油菜(Barret etal.,1998)中克隆到种子中表达的缩合酶基因。加州希蒙得木的ScKCS基因和拟南芥的FAE1基因转化的油菜种子中VLCFAs的成分都有明显改变(Lassner et al.,1996;Katavic et al.,2000),为油菜的定向育种奠定了基础。

在拟南芥基因组中进行搜索,找到21个序列可能编码β-酮酰辅酶A合成酶,KCS1(Todd et al.,1999)是其中之一。该基因在根、茎、叶、花、果荚、种子中均有表达,但以茎、花、根和5天时子叶中的表达量为高。其突变体茎杆较细,苗期对低湿度胁迫反应强烈。不同部位蜡质或木栓层VLCFAs组分分析能够发现某些成分的含量有明显变化,但链长变化不一致,因而不能确定KCS1催化哪一步或哪几步链的延伸反应。尽管蜡质成分有变化,但突变体并没有产生光亮表型,可能是该基因突变对表面蜡质的主要成分影响不大的原因。

cer6是拟南芥中发现的缺蜡光亮表型突变体之一(Millar et al.,1999;Fiebig et al.,2000)。CER6基因只在地上部分表达。其突变体茎杆、叶片及花粉表面的蜡质中>28C的组分明显减少,而因过量表达CER6基因蜡质合成严重受抑制的拟南芥植株茎杆表面蜡质中24C组分有明显累积现象,由此推断CER6基因在24C→→28C链延伸反应中起作用。花粉表面蜡质成分的改变使cer6突变体的育性降低。

对器官融合型突变体fiddlehead进行基因克隆,发现FDH基因(Yephremov et al.,1999)与FAE1、KCS1、CER6、ScKCS和BnFAE在核苷酸水平上有54.5-56%的同源性,在氨基酸水平上有73-73.5%的保守性。FDH基因的突变不仅导致叶片和花等器官的融合,还阻碍了表皮毛的分化。进一步的功能分析表明,FDH基因参与的脂肪酸代谢反应是影响表皮细胞粘连和分化的原因。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6438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