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隐蔽目标生命迹象探测方法及隐蔽目标探测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710049320.6 | 申请日: | 2007-06-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24666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2-17 |
发明(设计)人: | 孔令讲;杨建宇;杨晓波;周正欧 | 申请(专利权)人: | 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S13/02 | 分类号: | G01S13/02;G01S13/06;G01S13/58 |
代理公司: | 成都虹桥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李顺德 |
地址: | 610054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隐蔽 目标 生命 迹象 探测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雷达技术,特别涉及隐蔽目标探测识别技术。
背景技术
隐蔽目标探测,是指对非电磁波透明介质屏障内目标的探测,如穿墙监测(through-the-wall surveillance,TWS)或穿墙成像(through-the-wall imaging,TWI),它能够穿透墙壁等建筑屏障,并对屏障后面的目标进行探测、定位、跟踪和成像。反恐斗争中对建筑物内恐怖分子和人质的探测、定位、跟踪和状态分析,灾害救援时对废墟中人员的搜索与救援等都属于其应用领域。
现有技术的雷达系统,可以实现对隐蔽目标的探测,但现有探测技术对隐蔽的移动目标识别率低,特别是,如果目标处于静止状态,现有探测技术不能识别其是否为有生命特征的目标。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是提供一种利用雷达技术探测隐蔽的有生目标的方法及探测装置,用于对隐蔽的移动目标进行探测、定位,并对静止的隐蔽目标进行生命特征探测。
本发明解决所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隐蔽目标生命迹象探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向目标发射电磁波;
b.接收目标的反射波;
c.根据目标反射波的微多普勒特征判断目标的生命迹象。
进一步的,所述微多普勒特征为生命运动对电磁波的调制。
具体的,所述生命运动对电磁波的调制为相位调制。
具体的,所述生命运动为人体的心跳和呼吸。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c包括:
c1.除去目标回波中的干扰信号和直流分量;
c2.根据呼吸和心跳的微多普勒特征,采用低通滤波器和高通滤波器分离呼吸信息和心跳信息;
c3.对呼吸信息和心跳信息进行频谱分析判断有无生命迹象。
本发明的隐蔽目标探测装置,由微波雷达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波雷达具有两种各种模式:移动目标探测模式和生命迹象探测模式。
进一步的,所述微波雷达包括收发前端、控制系统及信号处理系统;所述微波雷达工作在移动目标探测模式时,所述收发前端根据控制系统的指令,发射步进频率电磁波;所述微波雷达工作在生命迹象探测模式时,所述收发前端根据控制系统的指令,发射单频连续波。
进一步的,所述收发前滤波系统由4组低通滤波器构成;当所述微波雷达工作在移动目标探测模式时,对应的低通滤波器截止频率为1MHz;所述微波雷达工作在生命迹象探测模式时,对应的低通滤波器截止频率为10Hz。
具体的,所述进频率电磁波频率范围为:1~3GHz;所述单频连续波频率为:2GHz。
进一步的,所述收发前端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采用超宽带天线。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利用微波的穿透性,对隐蔽目标进行探测、定位。能够对隐蔽目标的运动状态进行准确的探测,并对静止目标的生命特征进行探测和识别,可以广泛应用于反恐斗争、灾害救援等领域。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收发前端回波接收部分电路示意图;
图3是信号处理系统示意图;
图4是控制系统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详细描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人体的重要生命特征,包括呼吸和心跳等,能引起皮肤的振动。例如,一个正常人心跳的频率约为0.8~2.5Hz,呼吸频率约为0.2~0.5Hz,振动幅度约1~4mm左右。这些生命迹象能够使雷达回波出现微多普勒特征。
W.R.Scott等人指出,未调制连续波对机械振动的探测灵敏度可以达到10-9m量级,并将此方法称为振动电磁探测。因此,虽然人体的上述生命特征非常微弱,但是还是可以实现探测。
假设发射的单频连续波为一般情况下,人在静止不动时,由于人体呼吸或心跳导致人的皮肤会有1~4mm的起伏,且具有周期性,这样就可以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双谐函数,描述这一过程。分别以、和Δ1、Δ2表示人体的呼吸和心跳的频率和幅度,为恒定相位,则人体皮肤的运动Δr(t)可以表示为:
当电磁波照射到人时,主要的反射发生在空气-皮肤边界。假设天线和人皮肤之间平均距离为r0。则在某一时刻电磁波到达皮肤表面的距离可以写成:
r(t)=r0+Δr(t)
则接收信号可以表示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电子科技大学,未经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4932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