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承压水地区超深基坑的设置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0710047042.0 | 申请日: | 2007-10-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39839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3-12 |
发明(设计)人: | 曹文宏;曹伟飚;叶蓉;管攀峰;肖勤;孙建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02D17/02 | 分类号: | E02D17/02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蒙商标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徐小蓉 |
地址: | 20007***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承压 水地 区超深 基坑 设置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轨道交通及隧道类,具体的讲是涉及一种高承压水地区超深基坑的设置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用于承压水地区隧道工作井、中间风井基坑的设置结构有如下几种:
采用降承压水明挖框架逆作法施工时,结构设置如下:采用地下连续墙(或钻孔桩、咬合桩以及相应的隔水帷幕)作为围护结构,内支撑(钢支撑或混凝土支撑)作为支护结构,基坑开挖过程中逆向施作围檩、支撑,基坑开挖到坑底浇筑好结构底板后回筑结构侧墙以及各层结构楼板。该设置结构的缺点是,结构底板必须在降承压水水头的前提下浇筑,在承压水水头不能降到设计标高时结构底板无法浇筑;结构侧墙在基坑开挖时不逆向施作,会增大围护结构在基坑开挖时的变形和内力,从而增大对周围环境的不利影响,也会增加工程造价。
采用隔断承压水明挖顺作法施工时,结构设置如下:采用地下连续墙(或钻孔桩、咬合桩以及相应的隔水帷幕)作为围护结构,内支撑(钢支撑或混凝土支撑)作为支护结构,基坑开挖过程中逆向施作围檩、支撑,基坑开挖到坑底浇筑好结构底板后回筑结构侧墙以及各层结构楼板。该设置结构的缺点是,隔水帷幕的深度大,特别是在承压水层较厚且埋深较深的情况下,隔水帷幕插入深层基岩,工程造价比较高;结构侧墙在基坑开挖时不逆向施作,会增大围护结构在基坑开挖时的变形和内力,从而增大对周围环境的不利影响,也会增加工程造价。
采用沉井法施工时,结构设置如下:采用预制的钢筋混凝土井筒作为围护结构,待井筒下沉到设计标高后,水下浇筑封底混凝土层,抽水后浇筑结构底板并回筑其余内部结构。该设置结构从结构形式上讲可适用于高承压水地区的深基坑工程中,但其在施工过程中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比较大,并且在精度要求较高的工程中,其施工精度很难满足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根据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高承压水地区超深基坑的设置结构,该结构采用地下连续墙(或钻孔桩、咬合桩以及相应的隔水帷幕)作为围护结构,内支撑(钢支撑或混凝土支撑)作为支护结构,基坑开挖过程中逆向施作围檩、支撑及侧墙,通过在封底砼中放置预制混凝土梁或钢梁,以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
本发明目的实现由以下技术方案完成:
一种高承压水地区超深基坑的设置结构,包括基坑四周的围护结构,沿基坑深度设有的多道混凝土围檩、混凝土支撑或钢支撑以及各层结构楼板、侧墙,底板以及坑底下的封底混凝土,其特征在于在基坑封底混凝土中设置至少一道预制混凝土梁或钢梁。
在基坑内侧封底混凝土位置处地下墙墙面预留抗剪槽。
在封底混凝土中的预制混凝土梁与上部逆作的混凝土围檩、侧墙之间设有支撑。
本发明的优点是:在受高水位承压水影响的基坑工程中,隔水帷幕无需隔断较深较厚的承压含水层,基坑开挖期间不降承压水或少降承压水,基坑在开挖至地面下一定标高后,通过坑内注水、水下开挖和混凝土封底的技术措施,来满足施工期间基坑的稳定和环境的安全。其主要优点在于:一方面避免了承压含水层较厚较深时围护结构(特别是隔水帷幕)难以穿透的施工难题;另一方面也避免了承压水降压所遇到的各种困难。从而在较好的保护周边环境的同时也节省了工程造价,降低了工程风险。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第二道混凝土围檩、支撑平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第三道混凝土围檩、支撑平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第四道混凝土围檩、支撑平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第五道混凝土围檩、支撑平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第六道混凝土围檩、支撑平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6为发明实施例封底预制混凝土平面布置结构示意图;
附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1-1剖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8为发明实施例钢管支撑与第六道混凝土围檩连接结构示意图;
附图9为附图8的俯视图;
附图10为发明实施例钢管支撑与预制混凝土梁连接结构示意图;
附图11为附图10的A-A剖视图;
附图12为发明实施例抗剪槽立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13为附图12的B-B剖视图;
附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2-2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特征及其它相关特征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以便于同行业技术人员的理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未经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4704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单膜电容式传声器芯片
- 下一篇:免充气胎片组合式轮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