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用甲醇汽油无效
申请号: | 200710045098.2 | 申请日: | 2007-08-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21901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2-13 |
发明(设计)人: | 李超平;周长连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超平 |
主分类号: | C10L1/04 | 分类号: | C10L1/04;C10L1/19;C10L1/185 |
代理公司: | 上海伯瑞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吴泽群 |
地址: | 200050上海市长***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甲醇 汽油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用甲醇汽油,属于车用醇基燃料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作为汽车运行时所需的必备燃料-汽油的生产,是炼油厂利用石油为原料在较复杂的工艺和相应的设备条件下经多道工序获得的。由于此种汽油中含氧量较低,在发动机中燃烧不充分,所排放的尾气中铅含量、CO及CH的含量较高,严重地污染了人们生活环境。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人们改变工艺生产出了无铅汽油,应用后虽然对环境污染有所改善,但其生产成本大幅度上升,尤其是低烯烃汽油生产成本上升更大,推广应用困难。另外,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汽油需求量不断增大,作为不可再生能源的石油储量却随之不断减少,因此大批车用汽油燃料的替代品应运而生,以解决过分依赖石油的状况和越来越重视的环保问题。现有技术中研究最多的是醇基燃料,如乙醇汽油和甲醇汽油,由于乙醇是从粮食中提取的,虽然是可再生资源,但全球有许多国家在耕地及粮食资源方面本身就存在矛盾,而且乙醇汽油燃料使用时易产生积炭影响发动机使用寿命,所以用乙醇汽油作为现有汽油的替代品是不可行的。近年来,甲醇汽油作为车用燃料逐步引起了大家的关注,这是因为甲醇具有含氧量高、挥发性好、汽化潜热较大、来源广泛、生产成本低、燃烧效果好、环境污染小等特点,被认为是较好的汽油替代品,但甲醇汽油特别是高含量甲醇汽油的研发、生产会面临如下的技术难题:1)腐蚀性强;2)热值低;3)易产生气阻;4)蒸发潜热大;5)易分层。虽然现有技术中已公开了多种解决方案,如中国专利CN1332227、CN1364856、CN1371963、CN1381551、CN1410520、CN1429893、CN1487060、CN1508234、CN1521243、CN1563287、CN1580204、CN1712501、CN1727452、CN1743432、CN1754948、CN1821359、CN1821360、CN1827751、CN1876775、CN1884448、CN1884449、CN1891794、CN1923977、CN101012394、CN101012395及CN101012398,但上述技术方案要么未能很好地解决分层问题,要么加入的添加剂过多,从而使工艺复杂、有害气体排放增大、燃烧后结炭增多或使用的添加剂来源短缺或被禁止使用,很难形成批量生产;要么储存不稳定,燃烧、排放困难;要么增强了发动机供油系统的腐蚀程度;要么需要对汽车发动机部件进行改造;要么存在成本高、抗爆性差、节能效果差、尾气排放超标或不能与其他油品混合使用等一系列问题和缺陷,因此,车用甲醇汽油一直未能得到推广应用,人们亟需解决一种能批量生产、高清洁、高环保、高性能且低成本的车用甲醇汽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和缺陷,提供一种能批量生产且节能、环保、高效及成本低廉的车用甲醇汽油。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车用甲醇汽油,由以下原料按重量配比组成:
汽油 20~48%
甲醇 30~70%
轻烃 5~15%
添加剂 5~7%
以车用甲醇汽油的总重量计,所述的添加剂重量组成为:
增溶剂 1.5~5%
抗乳化剂 0.5~1.0%
防冻剂 0.5~1.0%
提高热值剂 0.5~1.0%
增塑剂 0.05~0.5%
抗氧化剂 0.05~0.2%
稳定剂 0.2~0.8%
防腐剂 0.2~1.0%
所述增溶剂为石油醚、邻二甲苯、丁酮、环己酮、乙酰丙酮、异丁酸乙酯、碳酸二乙酯中的任意一种或其中的混合物;
所述抗乳化剂为正丁醇或仲丁醇或两者的混合物;
所述防冻剂为异丙醇;
所述提高热值剂为庚醇、异丙醚、十二烷、2,2,4-三甲基戊烷、1,2-二溴乙烷中的任意一种或其中的混合物;
所述增塑剂为油酸与二丁胺、甘油三乙酸酯、二甲酚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的混合物;
所述抗氧化剂为对甲氧基酚或二甲酚或两者的混合物;
所述稳定剂为异丁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超平,未经李超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4509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半导体发光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 下一篇:IC插座及其制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