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钢用气保护焊丝有效
| 申请号: | 200710041704.3 | 申请日: | 2007-06-0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58134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0-24 |
| 发明(设计)人: | 薛小怀;冯涛;吴鲁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 |
| 主分类号: | B23K35/30 | 分类号: | B23K35/30 |
| 代理公司: | 上海交达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锡麟;王桂忠 |
| 地址: | 200240***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钢用气 保护 焊丝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焊接技术领域的焊接材料,特别是一种钢用气保护焊丝。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随着冶金技术的进步使得冶炼超低碳和高洁净度的钢材成为可能,微合金化、形变强化理论和材料成分、组织、性能关系研究成果的应用成功地研制出高均匀度、超细晶粒的、高强高韧性的新一代钢种,该钢种的研制与开发在日本、韩国、欧盟、中国以及其他国家得到较快发展。但相对而言,焊接接头的组织与性能是整个结构比较薄弱的环节。因为焊缝金属的洁净度低,组织粗大,存在组织和化学成分上的不均匀性,而且焊缝金属的强韧性只能通过合金化和组织控制来实现,随着材料强度级别的增加,要进一步提高焊缝的强度(700MPa以上),必然引起焊缝合金化程度的提高,这样的后果容易导致焊缝金属变脆,而且常用的针状铁素体焊缝金属对冷却速度很敏感,这给接头组织和性能的调控带来困难。这与母材的优异性能相比,要实现与母材等强韧性是很困难的,尤其是达到新一代钢铁材料所具有的强度和高韧性配合则更加困难。
经对现有技术文献的检索发现,公开号为CN1413795的中国专利公开的“超低碳高强度气体保护焊丝材料”:超低碳高强度气体保护焊丝材料,其适用钢的强度级别为700-800MPa。焊丝熔敷金属的屈服强度最高达到790MPa,抗拉强度最高达到840Mpa,抗拉强度尚未达到900MPa。这对于强度超过900MPa的高强钢,在要求高强匹配的场合该焊丝则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比如船舶制造中的焊接接头强度需要超过母材强度,而需要采用高强钢焊接制造的船舶结构就因此受到限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钢用气保护焊丝。这种超低碳、高强度气保护焊丝,能满足对焊缝金属高强度的要求,又能保持良好的低温韧性及低硬度。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发明各个组分占总体材质的质量百分比含量分别为:
C:0.003%-0.04%;
Mn:1.5%-3%;
Si:0.02%-0.4%;
Ni:2%-6%;
Mo:1.0%-3.2%;
Ti:0%-0.4%;
Cr:0.01%-0.6%;
Cu:0.2%-0.4%;
Mg:0%-0.1%;
杂质控制在S:≤0.01%,P:≤0.02%;
余量为Fe。
所述的Mg,其优选范围为:0.004%-0.010%,为冶炼时加入。
所述焊丝可以采用钨极氩弧焊或Ar+1%-20%CO2气保护焊,从而保证焊缝金属具有较高的强度和优良的低温韧性和低的硬度。
本发明的组分设计原理如下:
(1)C含量:尽管C是保证强度的重要元素,但是在高强钢焊缝中C一方面增加了强度,但是容易形成脆硬组织而引发延迟裂纹,为了防止该缺陷的产生需要焊前预热、严格控制层间温度和采用焊后热处理,增加了焊接制造成本。基于以上原因尽量降焊丝中C的含量;
(2)Mn含量:由于C固溶强化的减弱,采用以Mn代C保证焊缝金属的强度。另外,Mn的增加使过冷奥氏体的更加稳定,促使焊缝金属发生下贝氏体转变,使下贝氏体的强度与马氏体接近,而韧性和塑性则比马氏体要好;
(3)Si含量:Si在焊缝金属中主要作为脱氧元素,也具有一定的固溶强化作用,但是Si在超低碳焊缝金属中容易降低韧性,所以设计时在保证足够脱氧的条件下尽量保持在成分含量的下限;
(4)Ni含量;Ni一方面增强奥氏体的稳定性,保证下贝氏体组织的获得,另一方面对低温韧性极为有利,而且Ni对强度的提高也有贡献;
(5)Mo含量:考虑到碳的大幅度降低,尽管以Mn代C,但是为了保证足够的强度,考虑加入适量的Mo保证强度,同时也利用Mo对低温韧性的改善作用;
(6)Ti含量:Ti的加入主要是补充脱氧;
(7)Cu与Cr含量:提高焊缝金属的抗腐蚀能力;
(8)Mg含量:Mg一方面具有强烈的脱氧效果,从而可以弥补Si含量降低脱氧不足的不利因素,另一方面Mg具有强烈增强晶界强度和净化晶界的作用,而且Mg在焊缝金属中还有脱S的效果。这对改善焊缝金属的塑性、韧性具有很大益处。
本发明的加工工艺特点及应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未经上海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4170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生产高浓碳-13二氧化碳的方法及系统
- 下一篇:活性荻炭的制备工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