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2,2'-二吡啶N-氧化物二硫在制备抗炎药物中的应用无效
申请号: | 200710024828.0 | 申请日: | 2007-06-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81223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2-05 |
发明(设计)人: | 殷志敏;刘子文;樊玉梅;王宇;罗兰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师范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K31/444 | 分类号: | A61K31/444;A61K31/44;A61P29/00;A61P11/00 |
代理公司: | 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卢亚丽 |
地址: | 210097***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吡啶 氧化物 制备 抗炎药 中的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化合物—2,2’—二吡啶N—氧化物二硫在药学上的新应用,具体为在制备抗炎药物方面的用途。
背景技术
炎症,是指人体组织或器官对有害刺激或损伤所产生的一种防御反应,表现为炎症部位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以及全身白细胞增多和体温升高等。机体的这种炎症反应机制可以促进组织损伤的修复,但过于剧烈的炎症反应,却可使组织坏死,造成功能障碍。如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它能引起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甚至死亡。脓毒症(Sepsis)是由感染引起的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是临床各科危重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进一步发展可导致多脏器衰竭,病死率高达30%至50%。据2002年巴塞罗那欧洲危重病会议报道,全球每年脓毒症的发病率高达3‰,每年脓毒症发病人数超过1800万人,并且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我国每年患各种感染病人达2亿人次,发热病人达3亿人次,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病人达3000万人次。每年脓毒症病人超过300万人,因此造成多脏衰的死亡人数高达50万人以上。脓毒症病情的严重度和病死率总是与抗炎治疗的有效性密切相关。此外,许多常见病如疖、痈、阑尾炎、支气管炎、肺炎、肾炎、风湿病、结核病及其他各种传染病或外伤感染等,其基本病理过程都属于炎症。
抗炎治疗的目的就是消除炎症这把双刃剑的有害面即过度的组织破坏。非甾体抗炎药在人类应用已有100多年历史,在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多种免疫功能紊乱的炎症性疾病,及各种疼痛症状的缓解,是全世界范围内使用最广泛的一类药物。其中有一些药物由于副作用等原因而退出或淡出市场。例如:保泰松可能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而不再运用于临床;消炎痛因胃肠道和中枢神经系统副作用而较少被骨科和风湿科医生使用;罗非昔布因存在心脑血管病的隐患而退出市场。因此目前抗炎药发展的目标就是追求抗炎镇痛作用更强,安全性更高。本发明揭示2,2’—二吡啶N—氧化物二硫(PTS2)能够有效地抑制炎症反应,具有潜在的抗炎药物开发价值。
2,2—二吡啶N—氧化物二硫(PTS2)是由两个1—羟基—2—吡啶硫酮(PT)分子之间的巯基连在一起的化合物。结构式如下:
1—羟基—2—吡啶硫酮(PT)是在50年代初由Shaw等首次合成。2,2’—二吡啶N—氧化物二硫(PTS2)也已经被合成。已有研究表明PTS2对多种细菌和真菌有强效抑制作用,作为高效广谱的防霉抗菌剂在国内外广泛应用,作为外用抗菌剂对治疗皮肤癣菌病,痤疮,脂溢性皮肤病和止痒去头屑有满意的效果。此外有研究证明PTS2在抗肿瘤方面有潜在的应用价值。但目前尚未发现PTS2在抗炎方面的应用。本发明揭示2,2’—二吡啶N—氧化物二硫(PTS2)不仅能够在体外培养的小鼠巨噬细胞中显著抑制由LPS引起的炎症反应,而且在炎症动物模型上有效地预防并治疗了小鼠油酸型急性肺损伤。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揭示2,2’—二吡啶N—氧化物二硫的新用途,即2,2—二吡啶N—氧化物二硫应用于抗炎药物的制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2,2’—二吡啶N—氧化物二硫具有抗炎作用。
2,2’—二吡啶N—氧化物二硫在制备抗炎药物中的应用。特别是在制备治疗由iNOS、COX2或NO介导的炎症的抗炎药物中的应用。
在上述应用中,所述抗炎药物是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防治急性肺损伤等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药物。
一、PTS2能够抑制LPS引起的炎症反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师范大学,未经南京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2482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发送业务信息的方法、系统和设备
- 下一篇:旋转支承机构和携带终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