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内螺旋换热管无效
申请号: | 200710024175.6 | 申请日: | 2007-07-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01187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09 |
发明(设计)人: | 包继忠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锡锡州机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8F1/40 | 分类号: | F28F1/40;F28F13/12;F28F19/00 |
代理公司: | 无锡市大为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曹祖良 |
地址: | 214194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螺旋 热管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一种换热设备,具体地说是一种内部设置螺旋通道的换热管。
背景技术
在家用型换热器中,常用的换热设备有间壁挂式换热器、混合式换热器、蓄热式换热器等3种类型。其中尤以间壁挂式换热器最为常见,一般这种换热器包括冷却水箱与板式换热器。
板式换热器是20世纪70年代开发使用的高效换热设备。是由一组金属薄板(通常为钛板)之间衬以垫片并用框架夹紧组装而成,冷、热流体分别在板片两侧流过,通过板片进行换热。板片厚度为0.5~3mm。由于板片压制成各种波纹形状,既增加了刚度,又使流体分布均匀,加强湍流,故而传热系数较高。但是板式换热器仍然存在以下问题:①由于流体中夹带大量的细晶碱,导致板式换热器结疤淤塞非常严重,致使系统阻力大,换热效率低;②板式换热器酸洗、检修、清理工作量大,且检修费用高;③由于流体腐蚀冲刷严重,导致板式换热器寿命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螺旋换热管,以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延长换热器的使用寿命。
按照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在管体的内部中央设置沿轴向的贯通孔,在管体内、贯通孔的周围分布若干同样沿轴向的螺旋通孔。
螺旋通孔以螺旋状绕在贯通孔的周围。在管体的端部沿管体的周向设置环形凹槽,在环形凹槽内设置若干环形的散热片,在相邻两块散热片之间形成环形的沟槽。
本发明的优点是:在内螺旋换热管上均匀地设置了若干螺旋通孔后,不仅可防止流体短路、增加流体速度,而且还可以迫使流体按规定路径流通,使流体在换热管中的路程增加。在截面积相同的状况下,路程增加,就意味着增加了散热面积,散热面积增加,那么交换的热量也增多了。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图。
图2为对流传热时沿热流方向的温度分布情况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在管体6的内部中央设置沿轴向的贯通孔2,在管体6内、贯通孔2的周围分布若干同样沿轴向的螺旋通孔1。螺旋通孔1以螺旋状绕在贯通孔2的周围。在管体6的端部3沿管体6的周向设置环形凹槽,在环形凹槽内设置若干环形的散热片5,在相邻两块散热片5之间形成环形的沟槽4。图1中的3为管体6的端部。
在换热系统中采用1台管体6的直径与长度为φ76mm×380mm,螺旋通孔1的螺距为2.7~3.4转/1000mm的内螺旋换热管换热器(换热面积为8.99m2)来代替原设计的板式换热器,经过试验,内螺旋换热管换热器显示出了其优越的节能性能。
1、内螺旋换热管的结构特点。
1)热效率高。由于换热管的管体1采用内螺旋结构,螺旋通孔1内的流道截面是不变的,但其流通的路径是弯曲螺旋型,造成流体在换热管中的路径变长,根据螺距和螺旋通孔1的直径便可知道流体在换热管中所流过的距离是普通直管式的2~3倍。同时,路径为螺旋型,在流速很低的情况下也始终处于轻微湍流状态,难以形成层流,使对流传热的主要热阻被有效地克服,管内外传热被同时强化,因而传热系数很高,一般为直管式的2~3倍。
2)防垢能力强。由于螺旋通孔1内的流体有湍流,使流体中的微粒难以沉积结垢,即使有少量污垢生成,由于内螺旋换热管上存在管体内外温差应力而产生的应变,使具有弹性特征的螺旋换热管曲率发生微观变化,从而使内螺旋换热管有自然防垢和自然除垢的能力。介质在内螺旋换热管内外伞型分流器的作用下,将输送进来的高速流体均匀的分配到内螺旋换热管四周的螺旋通孔1中,减少了水流的冲击,保持了换热器的平衡。
3)内螺旋换热管的柔性加工,在温差和压差较大的场合下具有自我补偿能力,可大大降低侧板和型材的应力,不易拉脱、泄漏。
4)采用优质的铝材料,设备抗腐蚀能力高,设备使用寿命长。体积小,占地面积小,运行维护费用低。独特的冷挤压成形工艺,没有强烈形变,无晶间缺陷,应力分布均匀。
2、内螺旋换热管的传热特点。
1)传热原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锡锡州机械有限公司,未经无锡锡州机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2417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