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氢氧化铝污泥生产铝铁复合净水剂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710023326.6 | 申请日: | 2007-06-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70202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1-14 |
发明(设计)人: | 童益 | 申请(专利权)人: | 童益 |
主分类号: | C02F1/52 | 分类号: | C02F1/52;C02F11/00;C02F1/66 |
代理公司: | 无锡市大为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殷红梅 |
地址: | 214171江苏省无锡***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氢氧化铝 污泥 生产 复合 净水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氢氧化铝污泥生产铝铁复合净水剂的方法,具体地说是用于废水处理,达到废物综合利用的目的,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铝材生产过程中普遍会产生酸洗废水及碱洗废水,其中富含游离的铝离子,通过污水处理生成氢氧化铝污泥(以下简称含铝污泥)这种氢氧化铝污泥目前还没有再利用,通常用来填埋处理,这样容易形成二次污染,浪费土地资源。
钢管厂用盐酸或硫酸除锈后生成的废含铁盐酸或废含铁硫酸主要用于污水处理,或制成铁红粉。
在已有技术中,铝铁复合净水剂主要是采用在生产聚合氯化铝过程中添加一定量的三氯化铁,或用含铁的废酸与铝酸钙粉反应后,经沉淀分离、取上层清液,就得液体复合铝铁净水剂产品。用于自来水处理、工业用水处理或废水处理,能明显改善絮凝效果,加速沉淀。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之处,从而提供一种利用氢氧化铝污泥生产铝铁复合净水剂的方法,将氢氧化铝污泥回收利用,变废为宝,不易形成二次污染,有利于环境卫生;能降低成本,不需增加生产设备,制造工艺简单;反应生成的铝铁复合净水剂能处理各种废水,达到使用或排放标准。
本发明的主要解决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发明利用氢氧化铝污泥生产铝铁复合净水剂采用以下工艺步骤:
取含铁废酸溶液(废含铁盐酸或废含铁硫酸,含酸量>8%)60-70重量%加入反应池,逐步加入氢氧化铝污泥30-40重量%,在常温下搅拌反应,反应PH值:2.5~3.0,使氢氧化铝污泥反应溶解,生成液体复合铝铁净水剂;经沉淀后,上层清液即为液体复合铝铁净水剂成品。
本发明可加少量的添加剂选用消泡剂,其用量可视反应过程中的起泡程度而定。
本发明与已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本发明通过废含铁硫酸、废含铁盐酸与氢氧化铝污泥反应生成液体复合铝铁净水剂,用于废水处理,达到废物综合利用的目的;将废含铁硫酸或废含铁盐酸、氢氧化铝污泥回收利用,以废为宝,不易形成二次污染,有利于环境卫生,不浪费土地资源;能降低成本,不需增加生产设备,制造工艺简单,液体铝铁复合净水剂经过多家污水处理厂使用,完全达到处理要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本发明将结合附图中的实施例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一:
本发明利用铝材生产产生的氢氧化铝污泥生产液体复合铝铁净水剂是采用以下工艺步骤:
本发明取含铁废酸溶液(废含铁盐酸,含酸量>8%)70重量%加入反应池,逐步加入氢氧化铝污泥30重量%,在常温下搅拌反应,使氢氧化铝污泥完全反应溶解,逐步生成液体复合铝铁净水剂,用0~5的精密PH试纸检测PH值,使PH值控制在3.0,若PH值不到3.0,则可继续添加氢氧化铝污泥,若高于3.0,则可添加含铁废酸。达到PH值3.0后出料。液体复合铝铁净水剂经自然沉淀后上清液即是液体复合铝铁净水剂成品。监测液体复合铝铁净水剂的含铝铁量(10%),若低于标准值,则应提高含铁废酸的含酸量,若高于标准值,则可以加适量的水或降低含铁废酸的含酸量。
实施例二:
本发明利用铝材生产产生的氢氧化铝污泥生产液体复合铝铁净水剂是采用以下工艺步骤:
本发明取含铁废酸溶液(废含铁硫酸,含酸量>8%)35重量%加入反应池,逐步加入氢氧化铝污泥65重量%,在常温下搅拌反应,使氢氧化铝污泥完全反应溶解,逐步生成液体复合铝铁净水剂,用0~5的精密PH试纸检测PH值,使PH值控制在2.5,若PH值不到2.5,则可继续添加氢氧化铝污泥,若高于2.5,则可添加含铁废酸。达到PH值2.5后出料。液体复合铝铁净水剂经自然沉淀后,上清液即是液体复合铝铁净水剂成品。监测液体复合铝铁净水剂的含铝铁量(10%),若低于标准值,则应提高含铁废酸的含酸量,若高于标准值,则可以加适量的水或降低含铁废酸的含酸量。
实施例三:
本发明利用铝材生产产生的氢氧化铝污泥生产液体复合铝铁净水剂是采用以下工艺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童益,未经童益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2332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