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柴油深度脱硫、脱芳烃加氢处理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710012686.6 | 申请日: | 2007-08-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76837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3-04 |
发明(设计)人: | 宋永一;方向晨;刘继华;李士才;张学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10G65/04 | 分类号: | C10G65/04 |
代理公司: | 抚顺宏达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李微 |
地址: | 100029***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柴油 深度 脱硫 芳烃 加氢 处理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烃类加氢处理工艺方法,具体的说是柴油一段并流和逆流 反应器串联的加氢处理深度脱硫脱芳烃的方法。
背景技术
现代炼油工业中加氢精制工艺流程多采用气液并流操作模式,即原料油与 氢气并流向下流过固体催化剂床层,是典型的顺序反应,并流操作模式下加氢反 应生成的H2S和NH3也会随反应物流累积依次通过催化剂床层,对原料油的加氢 脱硫(HDS)反应、加氢脱氮(HDN)反应和加氢脱芳烃(HDA)反应产生强 烈的抑制作用。随着反应进料的并流流动使氢分压逐渐降级,使得易发生的硫 化物脱硫反应处于较高氢分压下,而难发生反应的噻吩类硫化物和芳烃处于较 低氢分压下,造成整个加氢反应系统的低反应效率;同时在反应温度和反应压 力下气化的低沸点烃类(原料油自身所含的和/或加氢反应生成的)也随反应物 流一起顺流流动,气相加氢反应的速率远远大于液相加氢反应速率。结果,低 沸点烃类发生较深的加氢反应,使目的产品的收率减少,装置的氢耗提高,同 时也提高了烃类的分压,降低了氢分压,造成难加氢改质部分更加难发生加氢 反应。并且加氢反应的放热导致并流操作时越接近反应器出口,反应物流温度 越高,对柴油深度脱芳不利。采用气液逆流工艺,利用气体向上流动产生汽提 作用,克服了常规气液并流的工程限制。逆流则使反应产生的有害气体H2S和NH3向上及时带出催化剂床层,使得下部催化剂床层H2S和NH3的浓度很低,使最难 反应的物质在最佳反应条件下反应,大大提高了HDS的深度,同时由于进入逆 流反应器催化剂床层的是新氢,使反应器下部的氢纯度较高和温度较低,有利 于芳烃的加氢反应发生,达到深度脱芳的目的。
一般非贵金属催化剂的活性相是硫化态,要保持催化剂的活性,就必须保 持催化剂中活性相金属硫化物中的硫不流失,或能及时补充到活性金属硫空位 上。加氢脱硫反应本身就是一个由原料中硫—活性金属硫—反应环境中硫(循 环氢中的H2S)往复循环过程。而催化剂硫化态活性相与氢气本身也存在一个平 衡,在逆流操作条件、低H2S环境下硫很容易流失而导致催化剂活性下降,无法 长期稳定运转。
USP5,985,135提出一种上流式反应器与下流式反应器的两段加氢方法,其 中在一段反应器后面接一个汽提装置。但该工艺仍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有害气体 的脱除问题,且投资较大。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有害气体的脱除问题,更多的炼 油公司在研究气液逆流加氢工艺。USP5,183,556中提出了逆流加氢精制技术, 但与其它现有逆流操作装置相同,逆流反应段均采用单一的催化剂,或非贵金 属的硫化物催化剂或贵金属催化剂。这种催化剂装填方案难以实现,原因是: 若采用非贵金属和贵金属催化剂混合装填,则非贵金属催化剂的硫化和贵金属 催化剂的还原很难实现;但如果在逆流操作的整个催化剂床层中使用贵金属催 化剂等高活性催化剂,则在逆流反应段上部的催化剂会因高硫化氢分压易使催 化剂易失活。反之若在整个逆流催化剂床层使用常规的非贵金属硫化物催化剂, 在逆流反应段的下部会因低硫化氢分压易使催化剂失硫,活性降低,直至没有 活性。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的烃类原料气液逆流加氢工艺的不足,本发明从催化剂装填方面 提供了一种催化剂级配装填的柴油气液逆流加氢工艺,本发明工艺具有更高的 脱硫、脱氮和芳烃饱和功能,同时所述“固硫型”非贵金属催化剂在逆流操作 模式、低H2S环境下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同时也解决了非贵金属催化剂和贵金 属催化剂混合装填难于硫化和活化的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1268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