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灰色玻璃无效
申请号: | 200710009648.5 | 申请日: | 2007-10-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64941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4-23 |
发明(设计)人: | 何世猛;关建光;陈国树;周顺居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耀玻璃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3C4/02 | 分类号: | C03C4/02;C03C1/04;C03C3/078;C03C3/087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50301***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灰色 玻璃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着色玻璃组合物。
【背景技术】
玻璃因为它的高可见光透射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由于可见光透过玻璃的同时,红外线和紫外线也会透过玻璃,这两种光线经常会产生负面的影响:红外线的热作用会让玻璃内空间的空调增大负荷;紫外线会加速有机物品的老化,臭氧空洞的出现也使人们不能过多地照射紫外线以免在健康方面产生不利影响。在有些场合,人们希望得到外界的光线,但是不希望太多,因为安装玻璃的空间之外的眼睛会看见空间内的景象,特别是在人们高度注重个人隐私的今天,低可见光透射率的玻璃可以满足这类要求。灰色是一种大方庄重的颜色,具有阻挡紫外线和红外线功能、可见光透射率低的灰色玻璃受到了人们的欢迎,现在已经广泛地应用于建筑和车辆上。
在本领域已经知道,着色玻璃均使用普通玻璃组分作为基体,普通玻璃的组分中SiO2的范围是64-80%、Na2O的范围是10-20%、CaO的范围是5-15%、MgO的范围是0-10、Al2O3的范围是0-5%。美国专利US RE37514中介绍了一种灰色玻璃,使用普通的纳钙硅玻璃组分作为基体,使用Fe、Co、Se、Ti、Cr作为着色剂。在CIE A光源下检测,该灰色玻璃的5mm厚度的玻璃板的太阳能透过率小于20%,可见光透射率小于20%,紫外线透射率小于10%。该发明的发明人认为氧化钴CoO的含量不能低于0.021%的重量,否则可见光的透射率将会太高。这种论断是存在科学偏见的,使用低于0.021%的氧化钴CoO也可以实现较低的可见光透射率。美国再颁专利USRE25312中采用氧化镍NiO做着色剂在玻璃生产中产生灰色,但镍Ni在熔化过程有可能导致形成硫化镍NiS存在于玻璃中,对玻璃进行热处理后,硫化镍NiS容易导致玻璃自爆。美国专利US 6080695中公开了一种使用氧化铜CuO作为着色剂的低透光中性灰色玻璃,而氧化铜CuO的存在,容易导致玻璃在热处理时出现颜色变化(虹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缺陷,提供一种具有低可见光透光率、低紫外线透射率、低总太阳能透射率和低红外线透过率的灰色玻璃。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灰色玻璃,包括基础玻璃成分和着色剂,它们的量用相对于灰色玻璃总重的重量表示,基础玻璃成分包括:SiO2、Na2O、CaO、MgO、Al2O3,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础玻璃成分为98.55%-98.9%;
所述着色剂的组成是:
Fe2O3 1.1-1.3%
Se 20-40PPM
Cr2O3 250-350PPM
CoO 170-209PPM
TiO2 650-800PPM
所述的基础玻璃包括如下用相对于灰色玻璃总重的重量来表示的各成分:
SiO2 69-74%
Na2O 12-15%
CaO 8-10%
MgO 1-5%
Al2O3 0-1%。
本发明的优点是此灰色玻璃可以通过普通平板玻璃同样的方法制造,在制成5mm名义厚度的玻璃板时,可见光透光率范围是8-16%,紫外线透射率范围是1-4%,总太阳能透射率范围是10-16%,红外线透过率范围是10-14%。
此外本发明灰色玻璃具有低可见光透过率,尤其是降低紫外线和红外线的透过率,从而减少总太阳能的透过率,有利于防止空间内部设备降解,降低空间内的热量增加,减少紫外线辐射,可以避免紫外线对人体皮肤的灼伤以及避免空间内装饰材料的老化。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中基础玻璃成分和着色剂中铁的含量分别使用该成分在灰色玻璃组合物中的重量百分比(%)来表示,着色剂中其他成分的含量分别使用该成分在灰色玻璃组合物中重量的百万分之一(PPM)来表示;使用Fe2O3的含量来表示灰色玻璃组合物中总铁的含量,但是并不表明在灰色玻璃组合物中铁都以Fe2O3的形态存在。
本发明灰色玻璃包括基础玻璃成分和着色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耀玻璃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福耀玻璃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0964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