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误码测试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710003117.5 | 申请日: | 2007-01-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41227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3-12 |
发明(设计)人: | 毕红军;杜晓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1/00 | 分类号: | H04L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李伟;吴孟秋 |
地址: | 518057广东省深圳市南***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测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误码测试装置。
背景技术
在通信领域,误码率是衡量通信系统性能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目前市场上很多通信测试厂家都能够提供E1、T1、2Mbits/S等误码测试装置。尽管这些装置所提供的功能不尽相同,但是其误码测试部分一般都采用具有误码测试功能的特定接口芯片来实现。该方法电路实现比较简单,测试稳定性比较好,不过也存在一些缺点:一方面,由于能够提供具有误码分析功能的接口芯片种类还不是很多,因此芯片选择余地不是很大,价格一般都比较高;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一般这类接口芯片所提供的误码功能往往局限在比较常见的几个类型上,对于用户的多样化需求一般难于满足,功能扩展比较困难。
中国专利92229690.1“一种多功能误码测试仪”中公开了一种多功能误码测试仪实现方法,不过其采用传统逻辑门、计数器等通用逻辑芯片实现,实现电路比较复杂,且误码分析功能比较简单,很难满足现代通信系统的测试需求。
中国专利99255400.4“数字传输综合测试仪”中提出了一种可以进行误码测试与信令分析的综合测试仪,该分析仪实现功能比较强大,不过其误码测试采用了多片具有误码功能的专用接口芯片实现,成本比较高,且所提供的误码分析功能受到接口收发芯片制约,不能够根据需求灵活定制。
其中,可编程逻辑器件(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简称PLD)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高性能可编程数字器件,其最大特点就是可以允许用户通过软件手段更改、配置器件内部连接结构和逻辑单元,从而实现既定设计功能。目前随着可编程逻辑器件种类不断增多,接口单元与内部硬件资源越来越丰富,其可以实现的电路功能越来越强大,应用的领域也不断扩大。
其中,伪随机码(也称为伪噪声码,伪随机序列)是模仿原始信源信号的随机特性而产生的一种0、1等概率且相互独立的随机序列,采用伪随机码作为测试码流可以反映通信系统的真实性能。目前通信测试仪表多依据国际电信联盟(InternationalTelecommunication Union,简称ITU)的ITU-T O.151、ITU-T O.152等建议产生测试用伪随机码。
由上可见,需要一种新的误码测试装置。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一个或多个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的误码测试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误码测试装置采用可编程逻辑器件实现,其包括:处理器接口模块,用于与外部处理器进行连接;时钟生成模块,用于根据处理器接口模块的指令提供运行时钟,并将运行时钟提供给误码处理模块;以及误码处理模块,用于对待测系统或设备进行误码分析,并将分析结果上报给外部处理器。
其中,处理器接口模块包括:寄存器,用于保存时钟生成模块和/或误码处理模块的工作状态。时钟生成模块通过以下至少一种方式提供运行时钟:采用本地时钟,以及采用外部时钟。
其中,误码处理模块包括:发送图案产生模块,用于生成用户需要的发送图案,并将发送图案发送至误码插入模块;误码插入模块,用于进行周期性误码插入或在外部处理器的控制下进行单误码插入,并将进行误码插入后的码流发送至发送接口模块;发送接口模块,对信号进行单双路转换和速率调整,并将处理后的信号发送出去;接收接口模块,用于处理从外部接收的码流和/或告警信号,并将码流和/或告警信号通过本地环回模块发送到同步监测模块和告警检测模块;同步监测模块,用于识别接收码流的图案、进行序列同步并进行误码比较,连接至位计数模块和误码位计数模块;位计数模块,用于对输入码流进行比特位计数;误码位计数模块,用于对输入码流进行误码位计数;误码统计模块,连接至位计数模块和误码位计数模块以及告警检测模块,用于根据比特位计数和误码位计数、告警检测结果统计误码数和误码率;误码分析模块,连接至误码统计模块,用于根据误码统计模块的统计进行误码分析,并将分析结果上报给外部处理器。
其中,码源生成模块通过以下至少一种方式生成发送图案:根据ITU-T建议生成伪随机码图案;根据用户需要增加一个或多个固定码;以及直接输出用户定义的图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0311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以太网接口转换器
- 下一篇:一种中药制剂及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