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主动安全防撞气囊无效
申请号: | 200620164917.6 | 申请日: | 2006-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06698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16 |
发明(设计)人: | 王运韬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运韬 |
主分类号: | B60R19/20 | 分类号: | B60R19/20;B60R21/00 |
代理公司: | 西安新思维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黄秦芳 |
地址: | 710068陕西省西安***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主动 安全 气囊 | ||
一、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主动安全防撞保护装置,即汽车主动安全防撞气囊。
二、背景技术:
在背景技术中,市场上销售的汽车安全气囊有不足之处:气囊打开方式只有当汽车撞到物体时才能被动打开,它安装在汽车内部方向盘上及侧面,对所碰撞的人、物体、汽车车体不具备保护作用;目前国内外所发明申请的汽车主动安全气囊,其不足之处表现在:①储气瓶外部没有恒温装置,冬季在气温降至零下摄氏度时,储气瓶的气压也随之降低,从而使气囊达不到所要求的气压强度;②前后储气瓶未装有防撞安全起爆开关,在上动气囊未工作、前后方受到强大冲击时,装有高压气体的储气瓶有可能意外发生爆炸,从而造成无谓的伤亡;③储气瓶单头排气,打开气囊的速度比较慢;④触发器与储气瓶的连接点比较多,有可能造成漏气;⑤安装有两个储气瓶和两个气囊,这样根据天气的气温变化,储气瓶的气压也会跟着变化,气囊的膨胀伸缩率小,从而使气囊达不到所要求的气压强度;⑥无论车速高低,探测器一直在工作,探测器在探测障碍物时探头是带有角度的,在超车、会车和转弯时,造成误探障碍物,使气囊打开,形成资源损失浪费;⑦没有后气囊,不能防止追尾。本实用新型恰恰弥补了以上的不足之处。随着汽车数量的不断增加,人们在选购汽车时对安全设施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重视,每年因车祸丧生的人数在不断的增加,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极大损失,所以研制一种新型的汽车主动安全防撞气囊装置已刻不容缓。
国家知识产权局于2004年11月3号公开一种“机动车用气囊保护器”专利,其专利号200320105302.2,主要结构是公开了一种保护装置,条状气囊上设有车灯透光孔和透风孔及气嘴。主要是用于安装在汽车的前端或后端,防止在行驶时与行人相碰后对被碰者产生伤害,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这种气囊是事先充满气后挂上去的,并占一定的空间,且又不美观。
三、技术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研制一种汽车主动安全防撞气囊,在发明人原专利技术“具有主动气囊保护功能汽车保险杠”(申请号2003101222241)的基础上,改进和完善原有技术,解决车辆在行驶中对行人、司机、车辆和物体起到有效缓冲吸力保护作用,以最大的可能减少人员伤亡、物体以及车辆的损坏,最大程度减少因碰撞而带来的损失。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如下:汽车主动安全防撞气囊,包括车体11前有探测器3,气囊连接带有触发器22的储气瓶29,其特征是:气囊折叠有序压实装配在气囊储存室13内,固定在气囊内壁的气体分流器26经过排气管23连接触发器22,固定在车体11内的触发器22连接储气瓶29,车体11内的方向盘10上装有手动启动气囊打开工作的方向盘手动压力开关8,刹车踏板7后面有刹车到极点气囊准备工作的刹车踏板开关4。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还包括:
所述的汽车主动安全防撞气囊,其特征是:所述的带有前气囊1的气囊储存室13装配在车体11前保险杠5中,对应的气囊扣板12镶嵌压扣在车体11前面,储气瓶29内装有高压惰性气体。
所述的汽车主动安全防撞气囊,其特征是:所述的带有后气囊2的气囊储存室13装配在车体11后保险杠6中,对应的气囊扣板12镶嵌压扣在车体11后面,储气瓶29内装有高压惰性气体。
所述的汽车主动安全防撞气囊,其特征是:储气瓶29外层紧裹着带有加热丝31的气瓶树脂胶加强层27,气瓶加热丝连接插头21连接加热丝31,加热丝31上有温控传感器32,储气瓶29一侧或者两侧的气瓶嘴30密封连接触发器22,触发器22排气口密封连接排气管23,排气管23另一端连接气体分流器26,气体分流器26用触发器与排气管连接螺帽14固定在气囊储存室13上,气体分流器26位于气囊里。
所述的汽车主动安全防撞气囊,其特征是:储气瓶29外有封闭的储气瓶保温护罩20和热风排风口板28组成的保温空腔,储气瓶保温护罩20和热风排风口板28固定在保险杠上,储气瓶保温护罩20上装有热风进风嘴15,热风进风嘴15连接车体11上的热风源。
所述的汽车主动安全防撞气囊,其特征是:车体11上固定的防撞安全起爆开关16对应储气瓶29后面的储气瓶保温护罩20上安全排气开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运韬,未经王运韬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16491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自动调整角度的发泡塞
- 下一篇:耳灸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