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生产线的输送线气动控制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620144557.3 | 申请日: | 2006-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13684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30 |
发明(设计)人: | 韩明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5B13/04 | 分类号: | F15B13/04;F15B13/08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君胜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永文 |
地址: | 545007广西***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生产线 输送 气动 控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生产线上的气动控制装置,尤其涉及的是一种汽车生产线的气动动力阀应用于竖直方向的运输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在已有的技术中,对于重型机械,常见采用液压作为动力,也有采用气动作为动力的,但在控制中的实现是比较困难的,或者说不是很稳定的。
在一般往返运动的情况下,多采用双作用液压缸或气缸实现前进和后退,在紧急情况下要求能够急停,所以选用的元气件有:双作用缸110、减压阀120、三位五通双电控阀130以及节流调速阀140等,如图1所示,其特点是通过电控阀的换向能实现上升和下降运动,通过节流阀和调压阀能控制气缸的速度和压力,在紧急情况下使得电磁阀失电切断气动回路也能实现急停。
但在现有技术中,当应用到负载是比较重型的装置中时,例如汽车生产线上,每一辆汽车的重量都很重,在急停的情况下,光切断气动回路是不够的,因为压缩空气本身还是有很大的压缩性的,在大负载的情况下,气缸里的压缩空气还会继续压缩,也就是说气缸并不能马上停止,总会运动一段才停止,特别是在下降的过程中,因此在要求比较高的场合现有技术不能达到理想的急停,在安全方面是存在隐患的。还有值得注意的情况是:在大负载的情况下,电磁阀是存在泄露的,随着时间的推长,在重力的作用和泄露的情况下,气缸是会慢慢下降的,从而造成安全隐患。
因此,现有技术存在缺陷,而有待于改进和发展。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生产线的输送线气动控制装置,通过采用先导动力阀装置,由与重力作用的平衡作用调节实现上升或下降的过程,实现安全控制车辆的装配传输过程。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汽车生产线的输送线气动控制装置,其包括至少一双作用气缸,以及至少一控制该双作用气缸的先导动力阀,以及用于产生不同的先导压力的三个精密调压阀,控制连接所述先导动力阀;所述先导动力阀和所述精密调压阀都连接外部气源;所述先导动力阀通过精密调压阀的调节能力与其上的承载重力的平衡实现竖直方向的上升和下降调节。
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先导动力阀设置为多个,并连通控制一组多个双作用气缸。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汽车生产线的输送线气动控制装置,由于采用了至少一先导动力阀装置,并采用与重力的平衡作用实现对输送线的上升和下降过程,实现了对竖直方向的安全控制,可以任意到达理想的停止位置。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的汽车生产线的输送线气动控制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汽车生产线的输送线气动控制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汽车生产线的输送线气动控制装置的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加以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技术主要是应用于大负载的竖直方向的往返运动,尤其是应用于汽车生产线的输送线气动控制中,主要是利用动力阀210电控电磁阀的先导控制能力,如图2所示,在大负载的情况下实现动态平衡进行驱动。当然,此气路图是驱动大负载,也利用了大负载的重力G以及气缸和设备系统的摩擦力F。如图2所示,其部件包括:双作用气缸210、先导动力阀220、精密调压阀230等。其控制原理为:通过设定先导压力P1、P2、P3来控制动力阀的输出压力。图2中所示的重力G是系统的重力G和摩擦力F的合力。
如图2所示,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动力阀的输出压力是受先导压力P1、P2、P3控制的,可以预先手动设置或程序控制先导压力的大小,或根据运动要求和实际情况具体设定。
在先导压力P1、P2、P3的控制下,所述双作用气缸210就由精密调压阀230实现其输出压力的控制,而由于与其承受的重力可达到平衡,从而实现气缸的升降调节。例如要升高时提高所述双作用气缸的气压,则抵抗其上的重力G就可以上升;当需要下降时,降低所述双作用气缸的控制气压,就可以在重力G的作用下向下运动,直至平衡时双作用气缸停止上下运动。
只要P1、P2、P3不变化,输出压力也不会变化,从而使得系统实现动态平衡,不必担心泄露问题了;在急停方面,由于气缸进程存在背压P3,使得系统能够马上停下来,安全方面是有保障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14455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