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无缝内衣机的毛圈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620141239.1 | 申请日: | 2006-12-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92631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2-19 |
发明(设计)人: | 孙平范 | 申请(专利权)人: | 孙平范 |
主分类号: | D04B15/00 | 分类号: | D04B15/00;D04B27/00;D04B1/24;D04B21/20 |
代理公司: | 杭州之江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林蜀 |
地址: | 315336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无缝 内衣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针织机械领域,尤其涉及到无缝针织内衣机的毛圈装置。
背景技术
无缝内衣是近年来广受消费者,特别是女性消费者欢迎的产品,相应地,无缝内衣机的开发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某些消费者要求在无缝内衣的反面添加毛圈组织(例如:织物的肘部、臀部、膝部),以增加无缝内衣的保暖性、柔软度及舒适度。目前,我国生产的简易无缝内衣机无毛圈装置,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是无缝针织内衣机无法在织物反面形成毛圈组织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无缝内衣机的毛圈装置。
为此,本实用新型采用了这样的技术方案:无缝内衣机的毛圈装置,包括织针及织针的动作控制装置,织针有全位、半位和原位三个工作位置;还包括生克片及生克片的运动轨迹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生克片又包括毛圈生克片和普通平纹生克片两种,毛圈生克片脱圈口的上方带有高于平纹生克片的突起;生克片的总数量与织针相同,每两枚织针间设有一枚与织针垂直排列的生克片;生克片的运动轨迹控制装置包括一用于推动毛圈生克片生成毛圈的起毛刀,它枢接于基座上,具有一与毛圈生克片相配合的斜面,由一组活塞、气缸推动其转动,并由拉簧控制复位。
织物需要在反面添加毛圈时,织针的动作控制装置将织针推至全位或半位,弯纱时毛圈纱进入处于全位的织针针钩内,底纱处于此织针针舌的下方未能进入本次编织,处于半位的织针将底纱钩入针钩,毛圈纱从针钩上方滑过不参与编织,生克片的动作控制装置中的起毛刀动作,在成圈区域毛圈生克片经过起毛刀后进入工作区域,则处于全位的织针两端的纱线将位于毛圈生克片脱圈口的上方,在两枚处于全位的织针间形成一个毛圈。
所述的织针的动作控制装置具有一转动的针筒,针筒具有数量与织针相等的针槽可容置织针;针筒的针槽内除设有织针外,在织针的下方还设有提花片。针筒外设有织针的行针轨迹控制三角--提花三角及提花压针三角,提花片沿织针的行针轨迹控制三角推动织针动作。
针筒上方有内生克床,内生克床设有与织针数量相同的针槽,此针槽在垂直方向上位于两枚织针针槽的中间,内生克床外还设有与内生克床针槽对应的外生克床,内生克床与外生克床均用于容置生克片。
本实用新型可随意在织物局部形成隔针起毛或全起毛的毛圈组织,增加无缝内衣的保暖性、厚度、柔软度及舒适度,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生克片控制装置的装配图。
图3为图2中A-A截面的剖视图。
图4为图2中B-B截面的剖视图。
图5为图3的C向局部视图。
图6为生克片的走针轨迹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平纹生克片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毛圈生克片的示意图。
图9为织针的走针轨迹示意图。
图10为编织平纹织物弯纱时,织针与纱线、生克片间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11为编织平纹织物时,在线圈成圈后,织针与纱线、生克片间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12为编织毛圈织物弯纱时,处于全位的织针与纱线、生克片之间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13为编织毛圈时,线圈成圈后,处于全位的织针与纱线、生克片之间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14为编织毛圈织物弯纱时,处于半位的织针与纱线、生克片之间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15为编织毛圈时,线圈成圈后,处于半位的织针与纱线、生克片之间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附图标记如下:
1--针筒,2--提花片,3--织针,4--外生克床,5--生克片,6--内生克床,7--沉降罩,8--内生克三角,9--起毛刀,10--外生克三角,11--起毛刀拉簧柱,12--提花压针三角,13--提花起针三角,14--毛圈纱,15--底纱,a1--编织平纹织物时生克片的走针轨迹,a2--起毛刀动作后毛圈生克片的走针轨迹,b--织针处于原位的轨迹线,c--织针处于半位的轨迹线,d--织针处于全位的轨迹线,5n--生克片的针踵,5m--生克片的脱圈口。
具体实施方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孙平范,未经孙平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14123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嘧啶酮类化合物及其制备和用途
- 下一篇:涂敷装置和涂敷方法